(相關資料圖)
光明日報北京9月7日電(記者陳海波)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日前在“2023合格評定服務貿易便利化論壇”上發布《中國質量認證國際合作報告》。報告指出,截至2023年8月,我國累計加入21個認證認可國際組織,對外簽署15份多邊互認協議和127份雙邊合作互認安排,廣泛開展合格評定與經濟、貿易、環境等相關話題對話交流,助力雙邊經貿互惠關系不斷深化。
作為控制質量和傳遞信任的重要手段,質量認證能夠有效支撐國際貿易和可持續發展。一個國家參與質量認證國際合作的能力和水平,體現其質量認證體系的發展水平和國際影響,直接關系該國的貿易便利化程度和國際競爭力,反映其開放程度和參與國際治理的能力。
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8月,我國與2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固定合作機制,達成電子電器、有機產品、食品農產品等多項雙邊互認成果;累計參與45項次合格評定國際標準的制修訂工作,77家中國機構和實驗室成為國際電工委員會體系成員,惠及數萬億美元電子電器國際貿易;加入全球良好農業規范組織和全球食品安全倡議,惠及2萬余家食品農產品企業。
報告指出,國家認監委積極引導從業機構和從業人員提升專業能力,打造與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緊密銜接的質量認證服務鏈,建立了政府、行業、機構間多層次的多邊、雙邊質量認證合作互認機制,覆蓋了食品農產品、電子電器、機動車、新能源等各個領域,國際互認范圍覆蓋占全球經濟總量95%以上的區域,顯著提高了貿易便利化程度。此外,中國認證機構通過獲得境外認可、授權、簽約海外實驗室、設立分支機構、機構間合作等形式提高服務的寬度和廣度,努力實現國際認證的“本土化”服務。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