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 詳情

                  【鏡鑒文明】煤城烏海變身“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

                  2023-08-18 17:59:52來源:內蒙古自治區文明辦

                  8月的烏海湖湖光瀲滟,風景宜人。眼下正值烏海旅游旺季,在烏海湖一號碼頭,坐船游湖的游客排起了長隊。“烏海山、海、沙、城的美景很有特色,特別是烏海湖沙與水相交融,打破了我對西北的認知。”坐船行駛在寬廣的湖面上,一位來自南方的游客贊嘆道。

                  導游王嘉鍇告訴記者,如今烏海深度游日益火熱,烏海湖、甘德·爾山、當代中國書法藝術館等極具地域特色的景點頗受外地游客青睞,烏海市“來沙漠看海”的旅游品牌已叫響。

                  波瀾壯闊的烏海湖、綠意盎然的甘德·爾山、星羅棋布的公園綠地……眼前秀美的景致不僅吸引著外地游客,也讓很多老一輩烏海人不禁感嘆時光的飛逝和城市的日新月異。60多年前的那段火紅歲月,正是靠著他們的雙手,這個戈壁沙漠連片的不毛之地才有了生機,烏海這個名字才出現在祖國的西北。


                  (相關資料圖)

                  上世紀50年代,國家“一五”時期的重點項目包鋼遇到了焦炭等輔料不足的問題。當時烏海地區的煤炭發熱量高、品種多、結焦性能好,是鋼鐵冶煉的上好原料。在這種情況下,煤炭部和自治區黨委把烏海定為包鋼的焦煤生產基地,進行重點開發。

                  1958年10月,一場轟轟烈烈的“萬人上山奪煤大會戰”在烏海地區正式上演。來自祖國五湖四海的建設者們在烏海的戈壁荒野中艱苦創業,將優質的焦煤源源不斷地運到包鋼,為新中國工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也拉開了烏海地區大規模開發建設的序幕。

                  當時自治區派來大批干部籌建烏達礦務局、桌子山礦務局,同時大批工程技術人員、管理干部、技術工人從大同、開灤、撫順、雞西、井陘、峰峰、鶴崗等10多個老礦區涌到烏海煤田。

                  王海潮就是親歷者之一。1958年,作為支援烏達煤礦開發建設青年突擊隊的一員,20多歲的他背著一袋干糧和一卷鋪蓋從巴彥淖爾來到烏達。據他回憶,當時初到烏海的條件極為困難,沒有住房、沒有飲水、沒有供電、沒有蔬菜,處處是戈壁黃沙。惡劣的環境沒有嚇退他們,廣大建設者們克服重重困難,打水井、修泵房,挖地窖建房,開荒種菜種糧,漸漸站住了腳,讓這座塞外煤城有了雛形。同時,大家以沖天的干勁投身煤礦生產中,連創生產佳績。1958年底,烏達礦區、桌子山礦區均超額完成了自治區下達的全年生產任務。

                  這一場“萬人上山奪煤大會戰”為烏海這座城市帶來了第一批常住人口,鍛造了第一代產業工人隊伍,建成了煤炭基地雛形,帶動和加快了地方政權建設的步伐。而它所體現出的戰勝一切困難的堅強意志;重在奉獻、不圖私利的高尚品格;沒有條件也要積極創造條件的沖天干勁成為了“吃苦耐勞、一往無前,不達目的絕不罷休”蒙古馬精神的最好詮釋。

                  60多年來,“萬人上山奪煤大會戰”所帶來的精神力量也引領、激勵著烏海一代代建設者拼搏前進。

                  烏海市曾經荒漠化面積占總面積的比重達60%,1976年建市初期,烏海市森林面積只有533.3公頃,森林覆蓋率僅為0.38%。為了生存發展,一代代烏海人以其堅韌的品質向沙海宣戰,經過半個世紀的不懈治理,烏海市沙化荒漠化土地明顯減少,林地面積、植被蓋度不斷增加,全市風蝕沙化和水土流失情況得到遏制,創造了“綠進沙退”的奇跡。如今,烏海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3%,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9.5平方米。烏海市先后躋身“全國綠化模范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行列。

                  作為一座因煤而建的城市。地區基礎設施欠賬多、功能服務不健全長久以來困擾著群眾生活,也制約著城市發展。多年來,烏海市用心用情用力書寫民生答卷,不僅讓城市三分之一人口“出棚進樓”,實現安居,還持續提升醫療水平,推進教育均衡,完善基礎設施,千方百計促進就業,創新市域社會治理,全力為群眾解難事、辦實事、做好事。

                  去年開始,烏海市將打造“一刻鐘社區生活圈”作為提升居民生活品質和推動城市轉型的有力抓手,聚焦城市“基礎”“經濟”“顏值”“精神”“品質”“服務”等方面內容,既擦亮“面子”,又充實“里子”,不斷提高群眾生活的幸福感,提升城市品質。

                  “搬進了新樓房,不僅住得好了,而且小區里還有活動中心、醫療室、大超市、幼兒園等配套設施,生活特別方便。”曾在煤礦棚戶區生活了半輩子的王金秀老人不禁感慨現在的幸福生活。

                  從“萬人上山奪煤大會戰”到現如今,60多年轉眼而逝。這期間變化的是這座城市越來越美,群眾生活越來越好,不變的是“萬人上山奪煤大會戰”的精神依舊流淌在烏海人的血液中,那段記憶仍然時常被喚起。

                  當年老紅軍康岳響應國家號召來到烏海支援煤礦建設,并帶領大家成立了烏海地區第一個黨支部。如今他的孫子康煒繼承了爺爺的精神,不僅成為自治區勞模,還加入了自治區職工宣講團。平日里,康煒積極走進機關、學校、社區、企業,為大家講述回憶那段崢嶸歲月,讓“萬人上山奪煤大會戰”精神不斷傳承。

                  “烏海市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離不開這樣一種精神,當前和未來,我們依舊需要這種精神。”康煒說。

                  標簽:

                  上一篇:烏海市司法局開展為民服務進社區系列活動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