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 詳情

                  沿著大運河看中國丨波瀾壯闊與活色生香,解鎖“運河之都”淮安的AB面

                  2023-08-16 10:45:44來源:來源:現代快報全媒體

                  這里曾是“南船北馬、九省通衢”的重要交通樞紐,也曾是漕運指揮中心、漕糧儲備中心,這里是“運河之都”淮安。8月14日,“以河為媒——沿著大運河看中國”網上主題宣傳江蘇段采訪活動走進“運河之都”淮安,來自中央、省屬、地方的20多家媒體走訪了淮安水上立交、河下古鎮、運河百里畫廊(清江大閘段),在這里感受大運河的波瀾壯闊與活色生香。

                  “以河為媒——沿著大運河看中國”網上主題宣傳由中央網信辦網絡傳播局指導,江蘇、北京、天津、河北、浙江、安徽、山東、河南等八省(市)網信辦主辦,人民網、現代快報網承辦。

                  淮河運河相交處,打卡亞洲最大水上立交


                  【資料圖】

                  陸地上的立交橋很多,你見過水上的立交橋嗎?當天,采訪團來到了位于蘇北灌溉總渠的亞洲最大的“水上立交”。

                  上部的京杭大運河航槽,橫跨在淮河入海水道之上,兩條水道立體交叉,互不干擾。在這里,誕生了中國水利史上的奇跡——淮安水上立交樞紐工程,實現了淮河入海水道與京杭大運河的各自獨立。

                  在立交工程處大運河東西兩岸,各建有一座高31.9米、7層塔式仿古式橋頭堡,兩堡之間用懸索連接成為一座鋼索纜橋,將現代工程與淮安古運河融為一體。

                  “好高啊”“感覺腳下的橋還在晃”……采訪團的記者們登上鋼索纜橋,都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住了。遠遠看去,平原千里莽莽蒼蒼,腳下是浩浩湯湯的運河水,不時有船在橋下穿行。

                  “如此大費周章,建設河道立交工程的意義何在?”現場,有記者問出了心中的疑惑。

                  其實,建設河道立交具有重大意義。江蘇省淮河入海水道工程管理處大運河立交管理所所長李璟介紹,淮安水上立交樞紐工程兼顧著大運河和淮河入海水道的航運和泄洪兩個功能。“因為大運河的日常水位要比淮河入海水道高出五六米,所以這兩條河流相交的時候,必須要有一個工程措施。”

                  淮安水上立交樞紐工程自2003年投入運行以來,已經有20年的歷史,據悉,未來還會有二期工程的建設,李璟表示,“一旦將來二期建成以后,淮河就有一個相對獨立的入海通道。”

                  真香!在淮安河下古鎮尋味運河

                  大運河不僅波瀾壯闊,它的便利交通也為兩岸人民帶來了活色生香的生活。

                  爽滑不膩的文樓湯包,千錘百煉的欽工肉圓,油香酥脆的淮安茶馓……在淮安河下古鎮逛一圈,讓人直呼真香!

                  當天,采訪團來到這座運河古鎮,白墻灰瓦、小橋流水,古鎮的韻味撲面而來。在古樸的石板路上走一走,你還能聞到陣陣油香,那是店家正在炸制茶馓。把面團拉成纖細油亮的韌面絲,一圈圈繞在手掌上,粗細均勻的韌面絲一入油鍋便香氣四溢。

                  “文樓的湯包——吃得等不得”。為啥等不得?因為它看上去實在太誘人。掀開蒸籠,大個包子的皮卻像紙一樣,薄而不破,晶瑩剔透,從中可以看到蟹油翻滾,叫人怎能不垂涎。文樓湯包,是用吸管喝的,插入吸管吸上一大口湯,滋味醇厚鮮香,爽滑不膩。

                  走在河下古鎮,還有李家欽工肉圓、王家豆腐腦、駱家油端子等特色美食,可以逛一路,吃一路。

                  “不愧是世界美食之都!”“這些美食的誕生和大運河有關嗎?”采訪團成員們一邊品嘗著特色美食,一邊將目光投向了身旁的運河。河下古鎮景區負責人馬千里告訴記者們,河下古鎮位于淮安古城西北隅,為什么叫河下?因為這里緊傍古運河,便利的交通帶來了南北食材的交融,也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淮揚菜飲食文化。“古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們這里的美食有不少都源自水中,比如軟兜長魚,還有蒲菜。”

                  河下古鎮不僅美食眾多,而且人文淵藪。僅明清時期,這里就出了67名進士,123名舉人,13名翰林。一代文學大師吳承恩生于斯,長于斯,并在此創作了世界名著《西游記》,書中第86回在素齋宴中就寫到了淮安特有的蒲菜,孫悟空封弼馬溫的由來也源自淮安月湖,湖中道觀紫極宮里曾有一幅“猴戲馬”的壁畫。吳承恩故居講解科負責人王丹說:“沒有大運河,就沒有千年古鎮的繁華,也沒有吳承恩創造《西游記》的沃土。”

                  越夜越美麗!看里運河披上璀璨“華服”

                  入夜的淮安同樣美麗。作為曾經的“御碼頭”,康熙皇帝曾寫下“紅燈十里帆檣滿,風送前舟奏樂聲”來描繪清江浦的昔日盛況。如今,這里繁華依舊,彌漫著濃濃的人間煙火氣。當代淮安人通過打造運河百里畫廊,再現了清江浦的盛世景象。

                  登上古色古香的畫舫,徜徉里運河,采訪團成員們的手機“咔嚓”個不停,被光影裝飾下的運河輪廓所驚艷。行至清江大閘,光影將它的名字投射在閘身。清江大閘始建于明永樂年間,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是京杭大運河上保存最為完好的一處古閘,堪稱“古運河建筑史上的杰作”。

                  畫舫前行,移步換景,燈帶勾勒出兩岸風光。常盈橋、水門橋、越秀橋……一座座橋梁迎面而來,將淮安昔日的繁華漸次鋪展。

                  矗立在河畔的國師塔是里運河夜色里最引人注目的風景。塔身高聳,莊嚴雄偉,在黃色燈光的映襯下,更顯飛檐靈動。

                  清江浦樓也是河畔的標志性古建筑,雕窗畫柱,飛檐翹首,古韻滿滿。曾經,南來北往的客船、商船來到這里,只要看到它,就說明到了“南船北馬,九省通衢”的淮安,乾隆也在這留下了“清江浦”的御筆。

                  船回碼頭,已是晚上9點多,碼頭邊的美食街區依然熱鬧非凡。因運河而生的花街曾是淮安城最為繁華的一條老街,因為是連接碼頭與清江浦城的入口,慢慢形成了熱鬧的集市。各色小吃應有盡有,美食的香氣彌漫空中,讓人流連忘返。

                  現代快報 + 記者 張然 裴詩語 李藝蘅 張海峰 李子璇/文 施向輝 劉暢 / 攝

                  (校對 張靜超)

                  標簽:

                  上一篇:【勵志學子追夢】4歲被父母拋棄 徐鵬宇從倒數第一逆襲成學霸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