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 詳情

                  鏡觀中國·新華社國內新聞照片一周精選

                  2023-08-13 10:45:30來源:新華網

                  大清河固堤巡堤進行時

                  8月10日,在天津市靜海區大清河臺頭段南堤,抗洪人員在加固堤壩。

                  當日,位于天津市靜海區的大清河臺頭段行洪作業持續進行,當地繼續安排人員做好河堤巡查等防洪工作,做好處置突發險情的各項準備。


                  (資料圖)

                  新華社記者 趙子碩 攝

                  北京努力復通山區道路

                  8月6日,在北京市房山區史家營鄉,北京建工機施集團的大型機械設備在平整河道中一條臨時修通的道路(無人機照片)。

                  近日,北京市西部山區部分道路因強降雨出現道路中斷、路面坍塌等險情,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群眾生活,給物資輸送及災后救援帶來阻礙。連日來,北京各方全力搶修,努力復通山區道路。

                  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

                  西岳華山:峭仞聳巍巍 奇險引游人

                  游客在華山北峰蒼龍嶺攀登游覽(8月10日攝,無人機照片)。

                  進入暑期旅游旺季,位于陜西省渭南市的西岳華山迎來五湖四海的游客。據了解,自7月以來,華山景區日均游客接待量已超過2萬人次。

                  新華社記者 劉瀟 攝

                  山東青島:前7個月外貿進出口增長7.8%

                  8月10日,在山東港口青島港,一艘貨輪在緩緩靠泊碼頭(無人機照片)。

                  據青島海關統計,2023年前7個月青島市外貿進出口5105.1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增長7.8%。其中,出口2794.7億元,增長3.5%;進口2310.4億元,增長13.5%。

                  新華社發(張進剛 攝)

                  醫療專家進藏助力神經外科建設

                  8月10日,中國科學院院士、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學中心主任醫師趙繼宗(后右一)在西藏自治區第二人民醫院為患者會診。

                  近日,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專家團隊在西藏拉薩指導幫助西藏自治區第二人民醫院推進神經外科學科建設。

                  新華社記者 張汝鋒 攝

                  與洪水賽跑 帶著速效救心丸的村書記

                  郝慶水在車內用對講機安排抗洪工作(8月3日攝)。

                  天津市西青區辛口鎮第六埠村地處大清河、子牙河和獨流減河交匯處,村子一部分位于東淀蓄滯洪區內。隨著東淀蓄滯洪區的啟用,第六埠村黨委書記郝慶水帶著全村100多名黨員干部、志愿者與洪水“賽跑”,一方面走村入戶做工作,轉移安置受影響的群眾;一方面將洪區內的化肥、機械等農資搶運出來,確保損失降到最小。

                  最近幾天,50歲的郝慶水幾乎沒怎么合眼。他說:“忙起來有時會感到胸悶,就隨身帶著速效救心丸,任務越重越不能倒下。”

                  8月3日,需要轉移的群眾全部得到妥善安置后,郝慶水又帶領大家開始在子牙河岸邊修筑子堤,確保洪水過境時河道行洪安全。

                  目前,郝慶水還在抗洪一線日夜堅守,巡視河堤等成了他最重要的任務。

                  新華社記者 李然 攝

                  四季中國|向上登攀 花江峽谷大橋的夏日奮進

                  正在修建中的花江峽谷大橋5號主塔(8月3日攝,無人機照片)。

                  盛夏時節,在貴州省安順市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和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貞豐縣的交界處,草木蒼翠。峰巒蜿蜒之間,花江峽谷大橋正在緊張有序建設中。花江峽谷大橋是貴州省六安高速公路的關鍵控制性工程,建成后主橋橋面與谷底的北盤江距離達625米,預計2025年竣工。花江峽谷大橋建成以后,將超越杭瑞高速公路上的北盤江大橋,成為世界第一高橋。

                  花江峽谷大橋堅持把環境保護、生態融合、旅游融合貫穿項目建設全過程。萬橋飛架的貴州,正在探索一條獨特的旅游產業發展之路,向國內外游客充分展現山區交通的巨變。花江峽谷大橋作為貴州省橋旅融合示范性項目工程,將成為集橋梁觀光與高空探險的“橋旅融合”多功能綜合體,帶動當地旅游經濟發展。

                  新華社記者 陶亮 攝

                  鷺舞田間

                  8月7日,鷺鳥在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郯城街道水稻田間飛舞。

                  新華社發(張春雷 攝)

                  東海“小開漁” 千帆出海忙

                  8月6日,浙江省溫嶺市漁船揚帆駛向東海(無人機照片)。

                  經綜合研判,浙江省防指于8月5日12時結束海上防臺風應急響應,原定每年8月1日開漁的桁桿拖蝦、籠壺類、刺網和燈光圍(敷)網等四種專項特許捕撈漁船結束休漁,于8月6日上午開赴東海海域,進行捕撈作業。首批梭子蟹、紅蝦、銀鯧、魷魚等東海海鮮即將上市,豐富百姓的餐桌。

                  新華社發(潘侃俊攝)

                  直擊黑龍江省五常市集中安置點

                  8月9日,小朋友在五常市時代中學集中安置點玩耍。

                  近日,受臺風“杜蘇芮”影響,黑龍江省五常市出現極端降雨過程,引發多地出現內澇。該市本著受災群眾應轉盡轉的原則,將市內兩所中學改為受災群眾的集中安置點,并成立轉移安置組、物資保障組、衛生管理組、心理疏導組、醫療救治組和后勤保障組,為受災群眾開展多方位服務,讓安置點變成受災群眾的“避風港”。目前,兩個安置點累計安置群眾2498人。

                  新華社記者 張濤 攝

                  斷橋上的“生命之索”——吉林舒蘭開原鎮新開村最后一名受困人員解救記

                  8月6日,吉林市消防救援支隊隊員徒步穿過坍塌的橋梁前往受困人員位置。

                  8月6日,在吉林舒蘭開原鎮新開村被洪水沖毀的斷橋上,吉林市消防救援支隊14名隊員架起“生命之索”,成功解救新開村最后一名受困村民。

                  受強降雨影響,吉林省舒蘭市部分鄉鎮受到洪水侵襲,位于舒蘭東部的開原鎮是此輪災情受災嚴重的鄉鎮之一。

                  洪水來襲,開原鎮新開村村民陸續轉移至安置點,但74歲的曲鳳霞因常年臥病在床,行動不便,成為新開村最后一名受困人員。

                  為了解救曲鳳霞,吉林市消防救援支隊隊員就地取材,在坍塌的橋梁上搭設繩橋,成功將曲鳳霞從受困點轉移出來,運送至醫院救治。

                  新華社記者 顏麟蘊 攝

                  七彩丹霞醉游人

                  8月7日,游客在張掖七彩丹霞景區參觀游覽。

                  位于甘肅省張掖市境內的張掖七彩丹霞景區屬張掖國家地質公園,是罕見的丹霞地貌與彩色丘陵景觀復合區。進入8月以來,七彩丹霞景區日均游客數量突破3.5萬人次。

                  新華社記者 馬寧 攝

                  渤海首個千億方大氣田I期項目海上平臺在工廠建造完工

                  這是8月9日在天津濱海新區拍攝的渤中19-6凝析氣田I期開發項目組塊裝船作業現場(無人機照片)。組塊裝船后將赴渤海西部海域,進入海上安裝和聯調階段。

                  8月9日,隨著3座井口平臺通過驗收,中國渤海首個千億方大氣田渤中19-6凝析氣田I期開發項目的海上開采平臺在海油工程天津智能化制造基地建造完工,為年內順利投產提供了關鍵裝備保障。

                  渤中19-6凝析氣田位于渤海中部海域,是中國東部第一個大型、整裝、高產、特高含凝析油的千億級立方米凝析氣田。

                  新華社發(杜鵬輝攝)

                  北京:豐沙鐵路恢復通車

                  這是8月8日拍攝的豐沙線搶修現場(無人機照片)。

                  8月8日18時30分許,軋道機車緩緩通過豐沙鐵路珠窩站,標志著豐沙鐵路經過71小時搶通恢復通行。與此同時,首列貨物列車于8月8日14時47分從沙城出發,開往三家店方向。

                  豐沙鐵路是連接北京市豐臺區和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沙城鎮的鐵路線。

                  新華社記者 張晨霖 攝

                  河北淶水:部分因災阻斷道路達到基本通行條件

                  8月9日,工人操作機械設備搶修通往淶水縣三坡鎮劉家河村的橋梁(無人機照片)。

                  近日,受臺風“杜蘇芮”影響,河北省淶水縣出現強降雨過程,一些村莊出現交通、通訊受阻等情況。強降雨過后,當地積極組織搶修重建。目前,部分因洪澇災害阻斷的農村道路達到基本通行條件,電力、通信等基礎設施逐漸恢復。

                  新華社記者 楊世堯 攝

                  四季中國|守護一方呦呦鹿鳴:夏日的狂歡

                  8月1日,兩頭麋鹿在湖北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活動。

                  時至盛夏,位于湖北天鵝洲長江故道邊的湖北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迎來了一場夏日的狂歡。

                  在保護區里,鹿角上掛滿了青草的雄性麋鹿左沖右突,向其他試圖接近的雄鹿亮出鹿角,或示警驅逐,或展開攻擊,不時有頂角不敵的雄鹿落荒而逃。低沉渾厚的雄鹿吼叫聲此起彼伏。

                  每年6-8月是保護區內麋鹿的發情期。每到這時,雄性麋鹿會用鹿角挑掛青草、在身上涂滿泥漿,大聲吼叫,以此獲得雌鹿的青睞。為了爭奪交配權,處于發情期的雄鹿之間常常會爆發激烈“爭斗”,并各自圈出多個繁殖群體,每個群體由一頭鹿王和多頭雌鹿及幼鹿組成,數量不等。

                  “目前我們觀測到保護區內已經形成10多個麋鹿繁殖群體,大小不一。”湖北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工程師張玉銘介紹。截至5月25日,保護區今年新增460頭麋鹿幼崽,整個保護區的麋鹿種群目前近2000頭。

                  保護區內,一支由兩名工程師和八名巡護員組成的隊伍默默照顧著這些麋鹿。為了給麋鹿營造安靜的環境,讓它們可以順利地繁衍生息,保護區里的巡護隊員們近期加大巡護和監測力度,為麋鹿保駕護航。

                  新華社記者 伍志尊 攝

                  河北涿州開展災后修復工作

                  8月6日,在河北省涿州市刁窩鎮東張村,唐山消防救援支隊隊員在進行排澇作業。

                  當日,隨著河北省涿州市部分受災地區水勢逐漸消退,當地居民、志愿者和消防救援人員在涿州市多個村莊開展清淤、消殺、排澇等災后修復工作,爭取將損失降到最低。

                  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

                  武警部隊支援河北涿州中學開展清淤

                  8月10日,武警河北總隊保定支隊戰士在涿州中學教學樓清淤。

                  連日來,武警河北總隊保定支隊組織官兵在河北涿州中學開展清淤工作,為學校如期開學做好準備。

                  新華社記者 朱旭東 攝

                  標簽:

                  上一篇:弘揚工匠精神 架起民心相通橋梁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