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11日,《人民日報客戶端內蒙古頻道》刊發了《北疆行丨感受“三少民族”非遺的魅力》一文,文章報道,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境內生活著鄂倫春族、鄂溫克族、達斡爾族等“三少民族”。獨特的地理生存環境,造就了“三少民族”的獨特文化,而其非遺就是這獨特文化的生動展現,散發出耀眼而迷人的光芒。
報道全文如下: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境內生活著鄂倫春族、鄂溫克族、達斡爾族等“三少民族”。獨特的地理生存環境,造就了“三少民族”的獨特文化,而其非遺就是這獨特文化的生動展現,散發出耀眼而迷人的光芒。
盛夏七月,從呼倫貝爾市區乘車7個多小時,筆者來到了鄂倫春自治旗阿里河鎮吳玲芝的工作室,她是內蒙古自治區級獸皮衣制作非遺傳承人。工作室內擺滿了她自己做的獸皮衣、狍角帽。幾個狍角帽擺放在一起憨態可掬,仿佛幾只狍子在邀你玩耍,頗有些趣味……
吳玲芝工作室 攝影:趙文琦
“以前的狩獵民族,必須都會用獸皮做帽子和衣服。母親做衣服的時候我們小孩子在旁邊看著、打個下手,慢慢就記住了。”現年62歲的吳玲芝講述,過去鄂倫春族世代游獵于大小興安嶺,受生活方式的影響,鄂倫春族人有用獸皮制作服飾的傳統。狍子頭做帽子,鞋用狍腿皮一條一條拼接而成,整張皮子做衣服和手套。
自1996年禁獵以來,獸皮衣制作的非遺保護難度加大了。“首先是沒有原材料,其次很多年輕人不了解獸皮文化,愿意學習獸皮制作技藝的年輕人也越來越少。”吳玲芝說,傳統獸皮衣需要選材料、刮皮子、上染料,染料有時還需要去山上采。“我現在只有一個狍角帽的半成品用于表演和非遺展覽。狍皮做的衣服也只保留了幾件。”獸皮衣在上世紀用狍子皮,狍子在2000年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以后,他們用叫做鹿皮絨的這種特制布料而予以替代,“主要是傳授技藝,用鹿皮絨也不用刮皮子、選材料,做起來比之前省了許多工。”
為傳承民族傳統技藝,吳玲芝開辦工作室免費教授年輕人學習獸皮衣及狍角帽制作技藝。純手工的技藝需要年復一年的練習才能掌握。吳玲芝說,她現在就是教學生們制作的工藝,現門下有兩個徒弟,他們現都已學習了好多年。“現在,我還在找更多的接班人。一門手藝的傳承,需要傳承人有一定量上的優勢,人太少,就會面臨失傳的危險。”她說,我的手藝是上一代傳的,不是我一個人的,需要代代相傳下去。
在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文化館,我們見到了達斡爾族的一位剪紙達人蘇梅。她面前的桌子上擺放著各式各樣的剪紙,有的穿著民族服飾、有的戴著狍角帽、有的頭飾上亮晶晶的,很像“芭比娃娃”。 她自我介紹道,她出生于1967年,從6歲開始跟隨母親學習剪紙藝術和哈尼卡制作,不知不覺已經30年了。蘇梅說,哈尼卡剪紙蘊含著達斡爾族鮮明的民族特征和精神內涵,也是達斡爾族小女孩喜愛的玩具……
五顏六色的哈尼卡 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宣傳部供圖
蘇梅告訴我們,哈尼卡一般就地取材,“原材料可以采用各類紙張,彩色宣紙、硫酸紙、各種包裝紙等,一般10到15厘米高,用剪紙的方式剪出形狀,粘貼成人形,再根據男女老幼,給它配上各種彩紙剪制出的長短衣袍、坎肩、馬褂,在領口、大襟、下擺、袖口處配貼各色裝飾花邊。”蘇梅在教授大家時一般會把耕種、打獵、捕魚、采柳蒿芽、打曲棍球、蕩秋千等當地日常生活體現在哈尼卡上。有些年輕人會把自己喜愛的動漫形象、小亮片、羽毛等裝飾在哈尼卡上,脫離了傳統的對稱式哈尼卡造型……
現在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的哈尼卡非遺傳承人已有30多人。“我們經常一起學習交流,有時候會進校園舉辦活動。”哈尼卡剪紙從小培養,可以激發孩子的想象力。蘇梅說,“小孩子們學東西很快,有的一兩天就能剪出樣子了。還是希望孩子們定要學會上一輩人傳給我們的原汁原味的模樣。”小朋友們都很歡迎蘇梅老師,民族實驗小學三年級的楊曉晨說,“蘇梅老師每次就像變戲法,把看似無用的‘廢料’變成了特別好看的裝飾品。”
在鄂溫克族自治旗民族文化產業創業園,太陽花車掛、太陽花收納盒、太陽花冰箱貼、太陽花發夾等各式各樣的太陽花的制品琳瑯滿目,這些大都出自鄂溫克族婦女伊拉嘎之手。伊拉嘎今年38歲,臉上總是掛著淺淺的笑容。她說,太陽花是鄂溫克人民為了紀念一位叫做希溫·烏娜吉的姑娘把陽光帶給人間,用最好的皮毛和美麗的彩石做成太陽花,用來祈福人民和諧平安吉祥。
各式各樣的太陽花 攝影:趙文琦
伊拉嘎在制作太陽花 攝影:趙文琦
“我從小就跟著媽媽學習制作太陽花,太陽花是鄂溫克族傳統工藝品,希望太陽花能被讓更多人知道和喜歡。”傳統的太陽花,以磁珠、皮革等為材料制成。“年輕人好像更喜歡閃閃發亮的東西,那我是不是可以試試?”2015年,伊拉嘎嘗試將其他飾品上取下的“亮晶晶”鑲嵌到太陽花上,朋友圈好評不斷,甚至有了一些訂單。
“起初只是覺得好玩、好看,后來越學發現越感興趣。”伊拉嘎說,太陽花不僅帶給她樂趣,更給家人帶來了幸運,受媽媽的影響,伊拉嘎決定放棄穩定的工作,一心制作太陽花。她開始對太陽花的材料、樣式進行創新,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相結合。比如水晶、蜜蠟水晶、瑪瑙等等這種新的元素成為太陽花的核心圖案,環繞在四周的絨線顏色也可以是五彩繽紛的,有白色、黑色、紅色……
伊拉嘎在業余時間免費給周邊生活困難的群體和附近牧區的牧民培訓,讓他們有一技之長。“經過半年的學習,我制作的太陽花越來越精致。之后我的收入增加了不少,上個月憑著網絡訂單收入將近4000元。”殘疾人婭娜說。能夠帶動更多的年輕人投入到這份事業當中是伊拉嘎非常快樂的一件事。“我希望太陽花能夠作為一種民族品牌,走出鄂溫克自治旗而被更多的人所知曉。”作為新一代的傳承人,她以匠人精神嚴格要求自己,用指尖傳遞著非遺的魅力!
在呼倫貝爾,筆者還了解到,包括上述介紹的在內,目前,內蒙古“三少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被列入國家級保護的項目共有13項。其后的日子里,又有幸見到了鄂溫克族的模仿公鹿叫聲的鹿哨、鄂倫春族的樺樹皮船等,皆工藝精湛、特色獨具,閃露出豐富的文化及藝術內涵。也只有到那時,筆者才真正從內心理解到了非遺的珍貴,因為那傳承著文明的薪火!(趙文琦)
制作:魏佩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