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河下梢”的天津,承擔著海河流域75%的洪水下泄任務。汛情發生以來,永定河、大清河、獨流減河等河流水位快速上漲,天津防汛形勢極為嚴峻。天津迅速調集各方力量,啟用蓄滯洪區,防范洪水侵襲與群眾妥善轉移安置兩手抓,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在洪水面前筑起了一道安全屏障。
抗洪搶險挺在一線
3日清晨5時,夜色中一片寂靜,靜海區臺頭鎮武裝部部長呂源冬就已趕到大清河臺頭段北堤,指揮防汛工作。“臺頭鎮位于大清河、子牙河流域,地處東淀蓄滯洪區內,防汛任務艱巨。從7月31日開始,大家就在此開展防汛工作。”一邊指揮工作,呂源冬一邊介紹。
(相關資料圖)
這是8月6日下午無人機拍攝的大清河及堤北村莊(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孫凡越 攝
受7月28日以來強降雨過程影響,海河流域先后有21條河流發生超警以上洪水,其中8條河流發生有實測資料以來最大洪水。面對洶洶來襲的洪水,天津迅速行動起來,全力保障順利泄洪。
在臺頭鎮民生村村民轉移后,村民于金虎留了下來,作為志愿者加入巡查隊伍。7日晚間,記者跟隨他一起巡村。于金虎說,除了要時刻關注洪水,還要注意持續降雨造成的村里內澇,“村里配備了專人負責排澇”。
8月4日,在大清河天津靜海段北堤,天津靜海藍天救援隊隊員夜間巡堤時發現隱患點后,通過燈光指引和對講機呼話,與南堤隊員協同處理。新華社記者 孫凡越 攝
位于濱海新區永定新河入海口的永定新河防潮閘,是天津下泄永定河水的重要通道。從7月20日起,永定新河防潮閘管理所進入全員在崗、24小時值守的工作狀態。連日來,除海水漲潮時閉閘外,防潮閘開啟全部20孔閘門敞泄。
“7月20日起至今,防潮閘泄水10億多立方米,相當于70多個西湖的水量。”永定新河防潮閘管理所主任董少波說。
當前,天津市各級持續投入人力物力開展抗洪搶險。截至目前,駐津部隊、天津市級專業隊伍、國有企業隊伍、社會應急力量等共計37支隊伍、近2萬人堅守防汛一線,全力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全力保障群眾轉移安置
隨著東淀蓄滯洪區啟用,接到撤離任務后,西青區辛口鎮第六埠村黨委書記郝慶水便帶著全村100多名黨員、干部、志愿者,與洪水賽跑。這幾天,郝慶水一直奮戰在抗洪一線,一方面走村入戶做工作,對受影響的群眾轉移安置;另一方面將洪區內的化肥、機械等農資搶運出來,確保損失降到最低。
在永定河泛區,7月31日晚5時,北辰區雙街鎮龐嘴村群眾轉移安置工作啟動。作為永定河與北運河環抱的村落,龐嘴村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兩河環抱使得防洪壓力不小,因此我們第一時間疏散。”龐嘴村駐村第一書記段毅說。在有序安排下,轉移安置工作已順利完成。
安置點的生活怎么樣?記者走進北辰區雙街鎮安置點北辰區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看到,每天至少有10名工作人員24小時輪崗服務。為豐富青少年暑期生活,北辰團區委還為安置青少年每日安排實踐營;區文旅局為群眾提供露天電影等文娛活動。
在靜海區海福祥養老護理院,今年70歲的建設村村民郝志敏被安置在此。她說,除了每天一日三餐,還有專人測量血壓、詢問身體狀況。
郝志敏的兒子劉連文說:“不管是住宿、飲食還是醫療條件都不錯,我們作為子女放心。”
8月3日,在天津市靜海區臺頭鎮,轉移群眾登上大巴車準備轉移至臨時安置點。新華社記者 孫凡越 攝
2日凌晨,天津市自來水集團第四營銷分公司接到西青區應急管理局通知,轄區內赤龍南街親和雅園、安園、儒園、靜園將作為蓄滯洪區群眾轉移安置點。分公司緊急抽調10余名搶修骨干,以平推式排查的方式,對安置點4處小區、37棟樓的庭院管網、市政消火栓、水表等供水設施逐一排查檢修,確保供水設施運行穩定。
天津東淀蓄滯洪區的3萬余名群眾在洪水到來前全部完成安置轉移。“加上此前永定河泛區、大黃堡蓄滯洪區的轉移人員,此輪洪水經過,天津已安置轉移8萬余名群眾。”天津市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應急管理局副局長王勇說。
匯聚各方力量彰顯擔當
洪水無情人有情。面對來襲洪水,天津各方都行動起來,積極參與到應急救援保障中。
天津公安機關啟動防汛應急預案,組織警力全力做好群眾轉移、交通疏導、秩序維護、洪區警戒、點位值守等工作,切實守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1994年出生的新警劉華新,到天津公安靜海分局臺頭派出所報到的第二天,就接到防汛任務。面對急難險重,他果斷報名。
同時,天津公安機關緊急調用27架警用無人機、56名操作員和地面保障人員,連夜趕赴受洪澇災害影響嚴重的武清區黃花店鎮、靜海區臺頭鎮實時觀測水情汛情。
8月8日,天津市公安局警務航空總隊直升機在天津市靜海區臺頭鎮上空執行任務。新華社記者 孫凡越 攝
天津市公路事業發展服務中心詳細統計獨流減河、子牙河、永定河、永定新河等河流上113座公路橋梁的安全情況。“我們成立兩個專項巡查組,每天檢查橋梁是否漫水、是否中斷交通、水位離橋梁底板距離等,確保泄洪期間通行穩定。”中心副主任劉新杰說。
國有企業是重要應急力量。接到靜海區蓄滯洪區養殖戶轉移家畜的任務,天津食品集團連夜集結車隊,僅用20余小時,就轉運生豬2000余頭。
“家里的豬不知道怎么處理,那可都是心血。”養殖戶吳萬明說,直到車隊來拉豬,心里的石頭才落了地。(記者毛振華、王井懷、黃江林、郭方達、尹思源、梁姊、宋瑞、孫凡越)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