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盛夏時節,走進通遼市科左后旗田間地頭,一株株玉米排列整齊,隨著微風蕩起層層綠色的波浪。
“我種的30畝地全部使用了淺埋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每畝能達到4833株,平均每年施肥4次,每畝產量可以達到2000至2200斤,再配合單元四株等種植技術,每畝地比過去多掙1000多元。”科左后旗朝魯吐鎮恰格吐嘎查村民蘇日德樂吐說道。
據了解,淺埋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是按照農作物生長需求,通過低壓管道系統與特制灌水器,將水肥以較小的流量,均勻、準確地直接輸送到農作物根部,促進農作物生長,實現苗壯根強,增加產量,是國內目前最節水節能的灌溉方式之一。近年來,科左后旗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抓手,提高水資源利用率,重點發展高效節水項目,推廣玉米淺埋滴灌面積15萬畝,畝節水40%以上。這是通遼市大力推廣淺埋滴灌,努力交出高質量“節水答卷”的一個縮影。
通遼市是農牧業大市,素有“內蒙古糧倉”的美譽。全市現有耕地面積3200萬畝,2022年全市糧食產量達到186.75億斤,占全區糧食產量的23.9%,糧食種植面積和產量居全區之首,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和全國23個百億斤糧食生產地級市之一。同時,通遼是典型的資源型缺水地區,“水糧矛盾”十分突出。長期以來,通遼市將發展高效節水農業作為重要政治任務,做好農業“水文章”,農業生產實現“五省四減三增兩促進”的綜合效益。
通遼市經過多年探索實踐,反復總結全面比對管灌、噴灌、膜下滴灌等不同工程類型的節水效果,創新推廣以淺埋滴灌高效節水為主的高標準農田建設模式,并從2014年開始試點推廣,利用改進后的淺埋滴灌播種機具,在窄行間將滴灌帶淺埋于土壤2至4厘米處,從而實現水肥一體化的種植方式。由于此項技術具有節水、節肥、省工、省膜、增效、無污染等優勢,自開展試驗示范以來便獲得了廣大農戶的認可,2015年在科左后旗、科左中旗推廣面積3萬余畝,2016年全市淺埋滴灌技術應用31萬余畝,到2022年,淺埋滴灌高效節水技術應用面積達到652萬畝。
從2018年起,通遼市規劃實施了以淺埋滴灌為節水形式的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工程實施過程中,該市以旗縣為單位,打破鄉村界限,重點圍繞基本農田、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規劃項目地塊,確保集中連片推進。堅持“水、電、井、路、樹、技”六配套標準,“品種、播種、配方施肥、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機耕、機收、秸稈還田”八統一原則,確保一步到位建成高標準農田。全面推行標準化生產技術,建立健全長效運行管理機制,同步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配置精準計量設施,實現智能化水電雙控。
目前,全市累計已建成高效節水高標準農田607萬畝,實現年增糧食綜合生產能力10億斤以上,年節約農業灌溉用水6億立方米以上。
今年,科爾沁區余糧堡鎮全域耕地實現了淺埋滴灌全覆蓋,余糧堡鎮查干敖村依托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聯合通科集團提供玉米種植全流程社會化服務,實現整村耕地統一播種、施肥、管理、收割、銷售,規模化、集約化的生產經營實現種植收益最大化。
通過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及淺埋滴灌技術的應用,通遼市有效緩解了地下水下降趨勢,以農業高效節水工程為契機,促進了規模化經營發展,提升了組織化程度,促使大量的農民從耕地上走出來,參與其他產業發展,提高收入水平。淺埋滴灌促進玉米增收的同時,也讓紅干椒、圓蔥、甜菜等特色經濟作物煥發新的活力,加快當地農業深度轉型,農業生產實現了“五省四減三增兩促進”的綜合效益,即在低壓管灌基礎上每畝省水36%、省電36%、省時47%、省地8%、省工33%;減少肥料養分流失,減少藥量、降低病蟲害發生,減少地膜用量,通過井電雙控、藥肥雙節減少成本;畝均增產100公斤以上、增收200元以上,經濟效益大幅增加;促進了規模化經營和種植業結構調整,帶動全市生態環境整體性好轉,促進了農牧民增收,實現了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多贏。(記者薛一群通訊員麗玲馬伊莉琦)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