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李云平
眼下,內蒙古河套地區進入玉米集中種植期。當地農戶利用北斗導航、水肥一體化、淺埋滴灌等技術實現智能化種植、標準化管理,實現春耕生產便捷高效、提質增產。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在巴彥淖爾市臨河區城關鎮,當地農戶利用北斗導航技術種玉米。新華社記者 李云平 攝
連日來,在巴彥淖爾市臨河區城關鎮廣闊的田野里,3臺智能一體化玉米播種機勻速前行,播種、施肥、鋪設滴灌管、覆膜作業同步進行,整個過程輕松完成。城關鎮種植大戶安靈義說:“過去我們播種時使用四輪車鋪地膜,很難實現長距離直線、均勻播種,土地利用率低。現在我們利用北斗導航技術播種,只要設置好機具偏移數值等參數后就能直線播種,每粒種子的播種間距、深度相同,不僅確保種子同時出苗、保苗率高,也為將來田間作業提供方便。”
安靈義告訴記者,在實現精準播種的同時,他們利用淺埋滴灌技術實現水肥一體化,既能輕松搞定繁瑣的人工澆地問題,又能解決玉米生長中后期的追肥難題。他說:“我們使用淺埋滴灌技術種植玉米,預計每畝節水40%、節肥40%、增產10%。”
據介紹,臨河區是全國產糧大縣,由于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土壤肥沃等原因,種植的玉米具有淀粉含量高等優點。今年,臨河區全面推廣應用北斗導航種植、密植、水肥一體化等技術,配套應用水肥調控、地力培肥等技術,積極推廣應用高效智能農機裝備,促進農業發展智能化。臨河區副區長趙國棟說:“我們推廣應用現代農業技術,引導農民智慧種田,在減輕勞動強度的同時提高種植效益,進一步提高農戶生產積極性。”
同樣作為全國產糧大縣的巴彥淖爾市五原縣,廣大農戶也正在利用北斗導航技術播種玉米。在五原縣新公中鎮高標準農田里,兩臺無人駕駛智能一體化玉米播種機正在進行播種作業。新公中鎮種糧大戶郝存林說:“過去,我們用普通拖拉機完成小麥套種玉米,耕種不精準,1畝地最多會浪費1分地。今年,我們利用北斗導航技術播種玉米,精準設置行距、株距,土地利用率提高10%,預計畝均增產75公斤以上。”
記者現場走訪獲悉,在利用北斗導航技術精準播種的同時,新公中鎮廣大農戶普遍利用淺埋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在每兩行玉米之間鋪設滴灌管進行灌溉,實現節水、節肥、增效。郝存林說:“北斗導航和淺埋滴灌技術相結合,確保滴灌帶的鋪設間距一致,實現均勻澆水、施肥,預計節水40%、節肥40%左右。”
五原縣農業和科技局局長郭明旺告訴記者,五原縣聚焦農業現代化、規模化、標準化生產,推廣普及農業實用技術,提高農業生產綜合效益,促進傳統農業向智慧農業轉變,助力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在巴彥淖爾市五原縣新公中鎮,當地農戶利用北斗導航技術種玉米。新華社記者 李云平 攝
擁有河套灌區的巴彥淖爾市地處北緯40度農作物種植黃金帶,共有1100多萬畝耕地,是我國優質中強筋小麥、優質玉米主產地,被譽為“塞外糧倉”。近年來,為有效解決農技服務“最后一公里”的難題,巴彥淖爾市推廣應用北斗導航播種、淺埋滴灌、水肥一體化等現代農業技術,實現小麥、玉米等主要農作物從種到收的高效種植、管理。
巴彥淖爾市農牧局副局長王星說:“我們進一步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大科技創新力度,逐步提高智能機械作業的精準度和覆蓋率,提升農業生產機械化、智能化、產業化水平,不斷提升農業科技貢獻率,促進種植業綠色高質高效發展。”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