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 詳情

                  這場直播,向勞動者致以最“深”的敬意! 世界報資訊

                  2023-05-07 16:56:20來源:?CMG觀察

                  俗話說,上天難,入地更難。這個五一,我國的“深地工程”取得重大突破,亞洲最深井在新疆塔里木盆地開鉆:漠漠黃沙中,我國自主研發的人造金剛石鉆頭挺進地下一萬米,我國深地油氣鉆井工程技術向萬米超深層發起了“總攻”。

                  能夠“啃碎”巖石、入地萬米的鉆頭長啥樣?


                  (資料圖片)

                  萬米深處的石油藏在哪兒?超深油井會影響地球結構嗎?

                  帶著這些科學疑問,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推出《挺進地下一萬米》直播特別報道,以特殊拍攝視角和創新技術應用,全景呈現亞洲最深井開鉆和“深地一號”獲新突破兩個新聞事件,總臺央視新聞頻道、央視新聞、央視網等多平臺,推出“現場直播+一線探訪+新聞特寫+科普知識+短視頻產品”全媒融合報道 。

                  點擊看視頻

                  直播期間,#亞洲最深井開鉆#的微博話題閱讀量達2.6億次,#亞洲最深井在塔里木盆地開鉆施工##深地一號超深井放噴測試點火現場#等話題連續沖上微博、快手等熱搜,“勞動的畫面每一幀都比電影震撼”短視頻被全網置頂推薦……網友紛紛表示:“奮斗創造奇跡”“了不起的大國重器”......為中國工程點贊。

                  “現代土行孫”

                  地下“趕烤”

                  總臺一直高度關注“深地工程”進展,在新聞報道中不斷應用先進技術。但是怎樣多角度立體呈現亞洲最深井的震撼實景?如何帶觀眾看見真實的“地下世界”?怎么展現我國在尖端科研領域的深度探索?把專業性強、冷門知識多的重大工程的直播報道做生動做鮮活,這是特別報道的主創團隊每個成員一直在思考的重大課題。

                  一般來說,每向地下深入100米,溫度就升高2攝氏度左右。地下九千多米,溫度一般接近200攝氏度,普通的攝像頭根本承受不住這種高溫高壓的“烤驗”。

                  經過多番探索,主創團隊發現油田里有一種獨特的油管掛載式鷹眼攝像頭。原本用于拍攝剛打完井的狀態,方便工作人員檢測,可耐地下數千米高溫高壓,只是從未在電視節目中使用過。

                  在大膽嘗試下,這種鷹眼攝像頭,最終成為特別報道的“秘密武器”,首次拍攝到了地下千米地層的真實影像,更讓“現代土行孫”“遁地”有形,首次呈現了鉆頭在地下巖壁行進、鉆頭在套管中穿行的雙重畫面。

                  點擊看視頻

                  高清鏡頭下的“現代土行孫”,不怕黑也不怕深,不僅有先進的導航功能,可以實時傳輸信號,還能像“貪吃蛇”一樣,把挖掘的巖屑帶到地面。這也太牛了吧!

                  火火火火火

                  穿越機“火”了

                  如何認定一口井鉆探成功?“放噴點火”了解一下。

                  百聞不如一見。在“深地一號”超深井放噴點火的現場,穿越機穿越熊熊燃燒的火線,實時記錄了點火、天然氣噴發及持續燃燒的震撼瞬間,首次讓觀眾直擊這種“大場面”。

                  不同角度拍攝到的放噴點火畫面,視效壯闊,令人百看不厭。短視頻“穿越機視角帶你看現場”一經發布即成為熱點。

                  點擊看視頻

                  測試油氣流為什么要放噴點火,放噴點火怎么防火、怎么進行,如何根據火焰狀態判斷油氣情況,一直讓油氣燃燒會不會造成浪費……在直播現場,記者解讀放噴點火的關鍵問題,也科普了觀眾不太懂、想弄懂的科學知識。

                  遞進報道中,記者還介紹了最新收集到的油氣測試數據結果,展示采集到的油氣樣品,介紹不同石油顏色意味著品質和組成成分的不同,石油提取物還可以做成“防火材料”“口紅”“棒棒糖”等“冷知識”。多樣態的新聞產品,使得最有“深度“的直播充滿知識點,科技感爆表!

                  輕量化 小快靈

                  技術定制顯身手

                  高質量的新聞報道,離不開高水準的技術服務。《挺進地下一萬米》特別報道的背后,是總臺“核心技術要為精品內容生產布局”理念的生動實踐。主創團隊中的八位技術成員,從策劃創意階段就加入其中,根據導演需求提供定制化的拍攝、制作及傳輸方案。

                  直播場景身處沙漠腹地,大型轉播車無法進入,風沙、干燥等天氣因素給現場的用電、信號傳輸帶來了很大挑戰。主創團隊大膽啟用了“小快靈”的融媒體輕量化制作系統。

                  輕量設備基座小,抗風能力弱。每次直播,工程師都要在機房房頂堅守,保證信號傳輸順暢。

                  它規模小巧玲瓏,信號回傳效率快、模式多,還可與便攜式調音臺、高通量衛星迅速組合搭配使用,同時為大屏提供衛星直播信號、為小屏提供流媒體直播信號,為電視報道和新媒體的圖文報道、短視頻產品提供編輯素材。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小型直播也必須主備路齊全。遙控鏡頭+備用切換臺,時刻準備著......

                  此外,本次特別報道還使用了很多輕量設備來獲取第一手聲畫資料。包括一體式單機、四軸穩定電影機、遙控云臺攝像機、挑桿拾音話筒、紐扣式話筒等等,其中超90%是國產化設備,性能優良,不僅大大降低了設備成本,也高效保障了多種角度的拍攝,給觀眾帶來更多層次的畫面體驗和視覺感受。

                  連續四天的大小屏報道,始終運用雙場景聯動,在總臺央視新聞頻道、央視新聞等多個平臺遞進報道工程進展和重要節點。以鷹眼攝像頭、衛星航拍、穿越機等拍攝手段,輔以鏡頭和后期剪輯,延伸了直播報道的視覺空間,全方位、沉浸式展現了大國工程的磅礴氣勢。

                  用兵一時

                  練兵千日

                  《挺進地下一萬米》特別報道,既是一次成功實踐,也是一場有效探索。一系列新技術、新設備的應用以及精兵運行的制作方式,都給未來應用場景進行了經驗積累。

                  媒體的競爭根本上還是優質內容的競爭,本次報道為一些基礎設施較弱的野外地區的輕量化直播進行了有價值的探索,比如海上、高山、沙漠還有災害發生后的應急報道,有了輕量化直播的經驗,記者到達現場后能夠更迅捷地發出第一手報道,更快速搶占“源”新聞的“制高點”。

                  精彩背后都是精心的準備。營地停電后,主創團隊仍在推演直播細節。

                  上天、入地、下海,一直都是人類探索自然的強烈而美好的心愿。隨著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曾經的心愿正轉變為人類認識自然和利用自然的偉大壯舉。

                  總監制 ▏楊 華 張文華 竇小文

                  監 制 ▏徐朝清 王 琰 閆 爽

                  主 編 ▏朱 江 楊曉波 降碧桐 胡姝姝

                  張亞東

                  撰 稿 ▏黃 騰

                  編 輯 ▏張思琪 孫嘉瞳 張 昊 徐 翔

                  鄧 冰

                  標簽:

                  上一篇:環球熱消息:霸道的“規則” 霸權的“秩序”——起底美國所謂“基于規則的國際秩序”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