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 詳情

                  實體經濟基本盤穩中向好

                  2023-05-07 10:56:55來源:經濟日報

                  滬深兩市上市公司陸續披露2022年年度報告。數據顯示,面對國內外多重超預期因素沖擊,上市公司生產經營穩中向好,實體經濟“基本盤”地位不斷鞏固。


                  (資料圖片)

                  整體業績平穩增長

                  上市公司作為實體經濟的“領頭雁”,其業績反映出經濟發展態勢。“上市公司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推動了經濟穩健發展,壯大了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科技創新力量。”廣西大學副校長田利輝表示。

                  年報顯示,滬市主板公司合計實現營業收入50.55萬億元,同比增長6%;凈利潤4.16萬億元,同比增長2%;扣非后凈利潤3.95萬億元,同比增長3%。實體類上市公司展現出更為良好的高質量發展勢頭,合計實現營業收入41.25萬億元、凈利潤1.9萬億元、扣非后凈利潤1.7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8%、3%、5%;實現經營性現金凈流入3.91萬億元,同比增長2%,覆蓋2倍利潤規模,體現較強的經營造血能力。

                  深市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20萬億元,同比增長7%,近六成公司收入正增長。在全球經濟和外貿增長動能下滑的情況下,實現海外業務收入3.4萬億元,同比增長19.2%,展現較強韌性。

                  科創板數據顯示,2022年板塊公司突破500家,整體營業收入首次突破萬億元,凈利潤首次突破千億元,研發投入首次突破千億元,初步呈現“硬科技”企業的活力與韌性。

                  2022年創業板上市公司突破1200家,總市值超12萬億元。面對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板塊公司經營業績保持快速增長,全年收入和凈利潤同比分別增長20.4%和11%,近六成公司收入實現正增長,近八成公司實現盈利。

                  研發帶動企業發展

                  研發是企業發展的核心內驅力。去年,上市公司加大研發投入力度,一批科技實力突出的頭部公司實現市值攀升。

                  目前,滬市主板千億元以上市值公司近1年、近3年分別凈增加8家、28家,百億元以上市值公司分別凈增加81家、184家。其中,以電力設備、國防軍工、醫藥生物等為代表的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市值提升較為明顯,近3年千億元以上市值公司家數由17家提升至33家,比重提升至38%。

                  中國上市公司協會學術顧問委員會委員程鳳朝表示,2022年年報顯示,全市場上市公司研發投入合計1.66萬億元,比上年增加0.27萬億元,平均研發強度2.32%,同比提高0.25個百分點。分行業看,醫藥生物(41.96%)、計算機(17.88%)、國防軍工(11.83%)、通信(9.97%)等行業研發投入較高;分地區看,研發投入較高的地區分別是北京市(38.52%)、上海市(32.25%)、天津市(9.47%)等。

                  滬市主板公司實體類公司合計研發投入8412億元,同比增長18%。其中,中國建筑、中國石油、中國移動、中國中車、長城汽車等19家公司研發投入超百億元,96家公司研發強度超過10%。深市公司投入研發資金合計6633.7億元,同比增長15%;研發強度為3.5%,較上年提升0.2個百分點。其中,107家公司投入超10億元,中興通訊、比亞迪、寧德時代和TCL科技等6家公司投入超100億元。與此同時,深市公司研發人員超128萬人,平均每家公司超500人,人才集聚成效顯著。

                  專家表示,大額研發投入為相關公司帶來良好市場表現。截至去年末,研發投入金額超1億元且研發強度超5%的高研發投入公司平均市盈率、市凈率分別達46倍、3.59倍,高于其他公司36倍、3.15倍的平均估值水平,研發創新實力已成支撐企業市場價值的關鍵要素。隨著研發資金持續涌入新經濟新產業,一系列技術取得突破。去年,深市近七成研發資金投入到先進制造、數字經濟、綠色低碳三大領域,其中,新能源汽車、新能源設備和生物科技投入增長較快,同比分別提升67.9%、32.1%和19.6%。

                  “科技創新是高質量發展的強大驅動力。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必須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程鳳朝表示,以上市企業為創新主體有利于推動經濟發展,提升國家競爭力,促進產業轉型升級,促進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

                  專家表示,隨著上市公司科技研發不斷深入,產業轉型升級換擋提速,新興動能日益提升。一方面,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加速,三大運營商移動用戶5G滲透率突破60%,云業務收入均實現同比翻倍增長,為產業數字化提供技術保障;另一方面,新技術持續涌現,例如,中國海油去年完成國內首套深水水下油氣生產系統應用,在深海油氣開發領域實現關鍵技術突破,打破了境外企業的技術壟斷。

                  全產業鏈效益攀升

                  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迫切需要。去年,上市公司把增強產業鏈韌性和競爭力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積極發力構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產業鏈供應鏈。

                  “滬深主板匯集了一批具有行業代表性的優質藍籌企業,有力帶動相關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以新型基礎設施為例,5G、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軌道交通為代表的新基建,一頭連著巨大的投資與需求,一頭牽著不斷升級的消費市場,逐漸成為經濟增長新引擎。”川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陳靂說。

                  滬市主板三大通信運營公司以5G基站為基點,輻射了從系統設備到手機芯片再到終端設備的、具備完整性和競爭力的本土移動通信產業鏈,合計凈利潤增速12%。特高壓產業鏈中,國電南瑞、中國西電、平高電氣、四方股份等公司精耕主要核心零部件環節,凈利潤同比分別增長14%、14%、200%、20%。受益于新能源格局加速布局,滬市主板公司從上中游光伏設備,到下游光伏發電企業,實現產業鏈各環節的全覆蓋。主要光伏發電公司全年合計完成發電量約507億千瓦時,同比增長45%,帶動全產業鏈業績攀升,產業鏈整體營收和凈利潤分別增長81%、102%。

                  科創板持續打造“小巨人”矩陣,加快培育細分領域隱形冠軍。截至目前,共有256家科創板公司入選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錄,35家科創板公司獲評制造業“單項冠軍示范企業”,35家科創板公司的產品獲評“單項冠軍產品”,合計占科創板上市公司總數的55%。上述企業去年收入規模快速增長,合計實現營業收入7137.54億元,同比增長35%;合計實現歸母凈利潤681.87億元,48家公司凈利潤增幅超過50%。“小巨人”企業踐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聚焦產業鏈強鏈補鏈延鏈,安集科技、綠的諧波等多家公司在關鍵環節自主化上實現重大突破,有力推動我國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本報記者 彭 江)

                  標簽:

                  上一篇:內蒙古: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示范創建縣公布 第一批確定11個旗縣區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