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看視頻
【資料圖】
新華社哈爾濱5月1日電題:“創新基因已融入血脈”——“馬恒昌小組”一線生產見聞
新華社記者 梁冬、唐鐵富
在中國通用技術齊齊哈爾二機床有限責任公司,“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的標語格外醒目。“五一”國際勞動節期間,“馬恒昌小組”所在的配套分廠精密車間內機聲隆隆,各個工位有條不紊,井然有序,在工人們的熟練操作下,一個個碩大的工件正被生產、加工、組裝。
“馬恒昌小組”組員正在用百分尺測量導軌大小。新華社記者 唐鐵富 攝
“每個工件動輒幾十萬元,而且加工精度要求高,干起來可容不得半點馬虎,必須做到零容錯。”“馬恒昌小組”副組長孫小巍正操控著一臺數控機床,兩眼緊盯工件的細微變化。
“馬恒昌小組”創立于1949年4月28日,是以新中國第一批全國勞動模范馬恒昌命名的,被譽為“我國班組建設的搖籃”。
“馬恒昌小組”組員正在操控機床。新華社記者 唐鐵富 攝
在“馬恒昌小組”生產車間,每臺機床前都有一個操作臺,上面清晰地顯示出設備的工作狀態、能耗情況和生產進度。工人可以實時精確掌握當前計劃、實際執行以及每臺設備的效能。
“馬恒昌小組”組員正在操控機床。新華社記者 唐鐵富 攝
“2022年我們全面應用了智能化系統,實現了對精密車間機加過程的全面監控,可以隨時查看產品管理、計劃與排產、工藝管理、質量追溯等實時信息,生產現場更加透明化、清晰化,加工效率也大幅提升,核心部件加工周期縮短20%,零件主件主項合格率99%。”馬恒昌的孫子、“馬恒昌小組”組長馬兵說。
“馬恒昌小組”組員正在研究生產加工方式。新華社記者 唐鐵富 攝
創新基因已融入“馬恒昌小組”的血脈之中。70多年來,“馬恒昌小組”的創新從未停止。近年來,“馬恒昌小組”傳承“技術研究會、三人互助組、師傅帶徒弟”的傳統,通過建設班組黨建陣地、打造班組高技能核心團隊,積極開辦“小課堂”,大力建設勞模創新工作室。為解決關鍵核心技術難題,“馬恒昌小組”通過團隊協作高質量完成大型箱體環焊總裝系統、A/C雙擺角銑頭、自動鋪絲機關鍵部件鋪絲頭的核心部件加工任務。
近3年,“馬恒昌小組”參與技術攻關21項,實現革新成果15項。2022年獲黑龍江省QC成果一等獎2項。車間勞模創新工作室獲得省級勞模創新工作室和省級工人先鋒號稱號,1人獲得龍江技術能手和龍江工匠稱號,1人獲得鶴城技術能手稱號。
“馬恒昌小組”副組長孫小巍正在檢測鋁錠銑兩個面的平行度。新華社記者 唐鐵富 攝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這是當年馬恒昌經常說的話,作為“馬恒昌小組”的座右銘一直沿用至今。
“進入小組后,我的工位正對著墻上爺爺的照片,總覺得爺爺一直在看著我工作。建組初期‘胸懷全局、艱苦奮斗、奮發進取、開拓創新、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馬恒昌小組’精神是爺爺留下的重要財富,需要我們后來人代代相傳。”馬兵說。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