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第一動力。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飛猛進,科技創新已經成為轉換經濟發展方式、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近年來,烏海市以實施“科技興蒙”行動為抓手,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不斷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搭建科技創新平臺
內蒙古賽思普科技有限公司用“氫冶金”工藝生產的“如意”牌高純生鐵,已成為風電、核電、軌道交通、軍工特鋼等高端制造領域不可多得的優質原料。
(資料圖)
“公司研發的‘氫冶金’工藝與傳統高爐工藝相比,具有碳排放低、污染物排放低、噸鐵發電量高、綜合能耗低等優勢。公司持續開展降本增效,創造了班產、日產、周產、月產生產紀錄。”公司技術開發處主任卜二軍告訴記者,“公司將持續推動鑄鐵機鐵水收得率攻關和自治區科技廳‘揭榜掛帥’項目實施,并聯合內蒙古科學技術研究院、內蒙古科技大學以及北京科技大學積極申報自治區重點實驗室,不斷提高科技創新能力,使產品在市場上更具有競爭力。”
去年,烏海市投入3098.5萬元用于“烏海市科技創新孵化中心”建設,力爭將其打造成為國家級創新平臺;深入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雙倍增行動,強化政策宣傳和信息共享,積極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培訓方式,主動開展申報培訓、材料預審、個別輔導等延伸服務,提升服務創新主體水平,幫助企業解決申報工作遇到的難點、痛點問題。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自治區企業研發中心42家、自治區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家、自治區重點實驗室1家、自治區級科創板塊掛牌企業5家、自治區級眾創空間3家、自治區級星創天地13家(其中國家級3家)。
烏海市不斷完善科技政策,出臺了《“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印發了《科技計劃項目資金管理辦法》《科技計劃項目管理辦法》等相關政策,為實施“科技興蒙”行動、推動全社會加大研發投入強度提供了重要政策保障。
同時,烏海市不斷加大研發投入力度,去年全市安排6300萬元用于研發投入,落實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政策,推動54戶企業加計扣除金額達5.37億元,減免企業所得稅1.34億元;落實企業研發投入后補助資金1035.5萬元,同比增長242.94%;給予10家新增高新技術企業和自治區企業研發中心科研獎補500萬元;深入開展研發費用歸集工作,對42家重點企業“一對一”指導;全市財政科學技術支出1.71億元,同比增長34.65%,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1.51%;推動專項資金撥付率達到100%。
積極培育創新主體
電機控制器是新能源汽車的“大腦”,控制啟動運行、進退速度、爬坡力度等行駛狀態。近日,烏海海易通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的工程師正在全力攻堅,完善新款礦山機械整車控制器功能,為新一代純電裝載機路面測試做準備。
公司成立于2020年,主要以新能源機械和商用車為主要發展方向。公司深耕產品核心技術,通過和燕山大學科研團隊合作,深入研究礦山機械整車控制器VCU、礦山機械無人駕駛、新型電動動力總成等新產品和新技術,其中VCU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這些都得益于公司對科技創新的不懈追求。去年,公司研發中心獲評內蒙古自治區企業研發中心。
“未來,我們將在新能源工程機械領域,繼續加大研發投入力度,著重培養企業自身研發團隊,提高企業自身研發實力,將核心技術牢牢掌控到企業自身。”公司生產廠長周致帆說。
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烏海市大力推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努力挖掘科技企業潛力,通過高新技術企業申報來激活企業技術投入、設備技術換代和產品研發升級,讓高新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力軍。截至目前,全市高新技術企業達到50家,培育認定科技型中小企業20家;認定科技領軍企業2家,備案企業科技特派員工作站3家。
在烏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低碳產業園,車輛往來穿梭,工人緊張忙碌,如火如荼地建設景象迸發著發展的激情。園區內的華恒能源、國軒高科等項目加速建設,各項目之間相互支撐配套,園區正在朝著全產業鏈綠色低碳循環方向發展。
創建國家高新區是落實“科技興蒙”行動的重要抓手。烏海市堅持“建創同步、重點提升、特色突出”的基本思路,聚焦“集聚創新資源,發展特色產業,推進產城融合”的主攻方向,全力推動烏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創建國家高新區。目前,烏海市已完成了《烏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產業發展規劃》及《烏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發展戰略規劃》初稿編制工作,印發了2023年度烏海市創建國家高新區工作任務清單,強化對各產業園、各成員單位的日常調度,統籌推進各項工作,力爭2023年12月底前完成科技部掛號。
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近日,市科技局成功培育烏海市科技創新服務有限公司獲批內蒙古技術轉移人才培養基地。該平臺是以培育技術經紀人開展技術轉移服務為核心,實施技術轉移活動,促使技術成果商業化運用,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和推動科技創新創業,也是提升烏海市科技服務業能力和水平、提高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質量和效益的重要載體。
在促進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烏海市積極對接高校、科研院所,暢通產學研合作渠道,提升科技成果轉化主體的創新和轉化能力,發揮市科技局橋梁紐帶作用,聯合烏海市技術轉移服務機構、重點產業企業,著力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工作,扎實推進高層次人才團隊項目在烏海市落地轉化。烏海市向自治區科技廳推薦登記《新型轉化系統研發項目》《炭材干燥裝置技術研究與應用研發項目》《新型氣體報警器檢定裝置的研制》等科技成果9項;推動內蒙古賽思普科技有限公司應用《氫基熔融還原低碳煉鐵技術》,并聯合北京科技大學及多家科研院所成立了“氫冶金聯合研發實驗室”,為烏海市傳統產業升級、綠色發展探索了新發展模式;推動內蒙古東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與清華大學、西安交通大學開展70MPa加氫站用加壓加注關鍵設備技術研發,該項目已研制建成了國內首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國際先進水平的70MPa加氫機,填補了我國在加氫站用高壓氫氣壓縮機方面的空白。3月23日,烏海市還與內蒙古科學技術研究院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在產業技術創新、成果孵化轉化、創新人才培育、企業培育孵化、創新平臺建設等方面開展深入合作。
優化人才發展機制
科技創新歸根到底要靠人才。烏海市以“科技興蒙”行動為統領,堅持“開放合作搞創新”,以產學研用一體合作為載體,柔性引進科技人才,“借船出海”提升科技創新能力。
圍繞“雙碳”背景,烏海市柔性引進華東師范大學趙晨博士團隊與國家能源集團煤焦化有限責任公司共同開展二氧化碳與焦爐煤氣重整增產甲醇關鍵技術攻關,推動創新主體進行技術升級,踐行碳達峰碳中和行動,充分實現碳資源的高價值綜合利用;柔性引進中國科學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科技人才團隊實施“黃河流域內蒙古段湖泊底泥污染控制與生態化利用關鍵技術研究”項目,實現烏海湖底泥淤泥安全處置與生態高值化利用;聚焦新能源、新材料,開展科技重大項目,集聚人才創新優勢,打造科技“引擎”,為烏海市產業結構轉型貢獻科技力量;推動內蒙古東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與清華大學馬凡華教授、西安交通大學科技人才團隊開展《摻氫天然氣內燃機關鍵技術研發及示范應用》項目;積極選拔推薦科技人才申報自治區科學技術獎勵,推薦1名科技人才申報自治區青年科學技術創新獎,充分調動科技人才開展科技創新活動積極性。
好風憑借力,創新無窮期。下一步,烏海市將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緊扣產業鏈供應鏈部署創新鏈,支持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實施重大科技項目,以創建國家級高新區為契機,進一步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全面提升整體科技創新能力和水平,為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