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科研技術人員挑選豆子。 靳黛 攝
中新網呼倫貝爾4月12日電 題:記者初春探春播 查看藏在豆子里的“小秘密”
作者 張瑋 張東陽
(資料圖片)
眼下正值春耕備耕時節,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農牧科學研究所的大豆科研專家們正在全力做好大豆育種選種工作,為春播備好良種。
中國是大豆之鄉,栽培歷史已超過7000年。目前,我國每年大豆需求總量近1.1億噸,約9000萬噸的需求缺口。而呼倫貝爾市作為我國最主要的大豆主產區之一,2022年大豆種植面積達到1332.4萬畝,平均單產達到139.4公斤。
圖為科技人員研究大豆新品種。 寧軍 攝
這幾天,大豆科研工作人員正忙著對種子進行精選、排序,篩選優異材料,為田間機械播種做好前期準備工作。
“品種突破是增產增收的關鍵。”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邱麗娟告訴記者,呼倫貝爾市農牧科學研究所建立了耐寒育種基地、耐旱育種基地、耐高肥水基地、耐重茬育種基地。育種周期也已經從8至10年縮減到5至6年,大幅度提升了大豆育種的進程。
“傳統育種需要育種家把材料全部種到地里,然后通過觀察植株性狀,選擇一些高產、抗病的材料。效率與準確率都不高,而且周期比較長。”邱麗娟說,如今,通過高通量分子育種在種植株之前,快速檢測出某個材料是否抗病、是否高產,從而縮短周期,提高選擇效率。
資料圖。圖為科技人員測量大豆苗高度。 靳黛 攝
目前,呼倫貝爾市農牧科學研究所收集和保存了1000余份各類大豆種質資源,為資源挖掘利用、鑒定評價和品種選育提供遺傳基礎。
呼倫貝爾市農牧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孫如建介紹,他們主推的國審大豆品種“蒙豆1137”品質優良,被評為2022年國家主導糧油品種,并入選2023年國家農作物優良品種推廣目錄,成果轉化金額達180萬元,已經在全國累計推廣面積在500萬畝左右。
自2000年育成大豆品種至今,呼倫貝爾大豆品種實現了品種數量和質量的雙增長,在全國累計推廣面積4500萬畝以上,平均畝產增收約15公斤,增加農民收入24億元。
“去年豆子大豐收,每畝能產350斤左右,1斤售價近3塊錢。”當地大河灣村村民張君良欣喜地向記者介紹,2022年,他家26畝大豆選用“蒙豆1137”新品種,畝產收益達1000元,是他種植大豆歷史上收入最高的一年。
呼倫貝爾市農牧科學研究所大豆科科長孫賓成向記者介紹,10年前,大豆育成的品種市場占有率相對較低,單產產量一般在120公斤—130公斤。“從2013年到現在,我們已經育成了18個品種,像‘蒙豆1137’的年推廣面積從200多萬畝增至700萬畝,畝產量可達400多斤。”
資料圖。圖為大豆獲豐收。 寧軍 攝
“2023年,我們自主培育的即將審定的新品種有5個。”孫如建自信地說,農業農村部提出加強高產高油大豆新品種培育戰略,“蒙豆57”的油分含量達到了21.5%以上,能夠緊跟國家戰略和市場需要發展。
記者了解到,呼倫貝爾市農牧科學研究所共審定大豆新品種54個,其中,國審品種6個,品種涵蓋了早熟、極早熟、高蛋白、高油、高產、多抗等多種類型,審定后通過保護的品種轉化率達100%,品種轉化金額超過1000萬元。
標簽:
國家安全 人人有責
2023-04-13“延時+錯時”“上門辦、馬上辦” 電動車流動掛牌小分隊“開張”啦!|速遞
2023-04-13【天天聚看點】【關注】出城口精細化保潔 扮靚城市“門面”
2023-04-13呼和浩特市三個旅游景區入選首批自治區級非遺旅游體驗基地
2023-04-13【全球新視野】內蒙古草原書屋 “世界讀書日”閱讀活動來襲
2023-04-13開展公益活動 參加義務勞動 凝聚社會正能量 一抹抹“志愿紅” 為城市增光添彩 環球速訊
2023-04-13當前看點!油畫《草原上的“微”生活》亮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
2023-04-13熱點在線丨《呼和浩特市知識產權維權援助管理辦法(試行)》發布實施 推動知識產權維權援助工作優化提升
2023-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