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 詳情

                  外交部:揭穿美國在網絡問題上的虛偽嘴臉 符合國際社會的共同利益_世界訊息

                  2023-04-12 21:01:28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4月12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主持例行記者會。有記者提問,4月11日,中國網絡安全產業聯盟發布報告,披露了2010年以來曝光的十余起美國情報機構實施網絡攻擊、開展網絡監控及竊密、泄露擴散網絡攻擊武器和工具的案例。中方對此有何評論?

                  對此,汪文斌表示,我們注意到相關報告,這個報告系統披露美國相關部門從事網絡攻擊的歷史脈絡、典型案例和對全球網絡安全的消極影響,可謂觸目驚心。


                  (資料圖片)

                  汪文斌還分享了報告介紹的五個經典案例,幫助大家更好看清美國危害全球網絡安全的本質。

                  案例一:2010年,美國被發現利用“震網”病毒攻擊伊朗核設施,這是歷史上首次政府網攻別國關鍵基礎設施的案例,從而打開了國家間網絡戰的“潘多拉盒子”。2022年,美國網絡空間司令部宣布,美國網軍目標就是“統治”網絡空間。

                  案例二:2017年發生的全球傳播范圍最廣、損失影響最大的勒索軟件WannaCry來源于美國國家安全局泄露的網絡武器。具有諷刺的是,2021年,美國還裝模作樣地組織幾十個國家發起所謂“打擊勒索軟件倡議”。

                  案例三:2013年,“棱鏡門”事件揭露美對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各國進行網絡竊密,美國甚至要求微軟、雅虎、谷歌、蘋果在內的9家國際網絡巨頭配合美國政府秘密監聽,并入侵德國、韓國等多個國家的網絡設備。但另一方面,2018年至今,美國在沒有任何證據的情況下,以數據安全為由無理打壓中國企業,還脅迫遭受美竊密之害的盟友加入這一行列。

                  案例四:2013年,媒體曝光了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利用發布的密碼標準安置后門,這使得供應鏈網絡攻擊從信息技術產品擴大到技術標準。2023年3月30日,美國首席外交官在所謂“民主峰會”上表示,美國將與盟友一起建立必要標準,確保技術發展符合所謂的“民主價值觀和利益”。

                  案例五:2015年,媒體曝光了美國政府實施的“拱形計劃”,該計劃旨在入侵、分化、打壓各國的網絡安全廠商,使其屈服于美國的淫威。時至今日,大家看到全球網絡安全公司已很少發布美國政府網絡攻擊案例,美國的部分網絡安全公司甚至淪為美國政府散布關于別國虛假信息的幫兇。

                  汪文斌說,上述事實再次表明,美國是網絡戰的始作俑者、先進網絡武器的最大擴散方、全球最大的網絡竊密者。美國想要的所謂“清潔網絡”和“符合民主價值觀和利益的技術”,只不過是可以讓美國肆意竊密、隨意攻擊別國、確保美國“唯我獨尊”的網絡和技術。美國始終對自己“低標準”,對別國“高要求”,盡顯“美式雙標”。

                  汪文斌強調,維護網絡安全是國際社會的共同責任。網絡空間不應是各國角力的戰場,更不應成為分裂國際社會和打壓遏制別國的工具。阻止美國無法無天的網絡竊密行為,揭穿美國在網絡安全上的虛偽嘴臉,符合國際社會共同利益。

                  (總臺央視記者 朱若夢 孔祿淵)

                  標簽:

                  上一篇:江蘇無錫:“數智”賦能,“數字鄉村”建設激活鄉村振興新動能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