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幾友好醫院手術室內,中幾醫生共同為患者實施手術。
中國第二十九批援幾內亞醫療隊供圖
達喀爾大學校園里,塞內加爾學生跟著中國老師學習移栽辣椒苗。
(資料圖)
中國援塞內加爾農技專家組供圖
在幾內亞比紹巴法塔,當地農民接受中國農技組專家的培訓。
中國援幾內亞比紹農技專家組供圖
坦桑尼亞達累斯薩拉姆港遠景。
本報記者 黃培昭攝
中非命運共同體理念提出10年來,中非務實合作不斷提質升級。從“十大合作計劃”到“八大行動”再到“九項工程”,中非合作與時俱進,不斷深化。提升港口等基礎設施建設水平、開展農業技術合作、派遣援外醫療隊……一個個合作故事在非洲大陸上演,如同一個個音符,匯成中非合作的動人樂章,為非洲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創造了新機遇,切實增進了非洲國家民生福祉。
坦桑尼亞——
基建合作促進經濟社會發展
達累斯薩拉姆港一派繁忙景象,集裝箱牽引車、起重機、叉車等港機設備往返穿梭,一艘艘滿載的貨輪接續駛入,塔吊一刻不停,貨物裝卸有序進行。這座坦桑尼亞的“門戶港”位于印度洋西岸,承載著該國約90%的進出口貨運量,也是諸多東非國家的出海口和經濟通道。在實施改擴建項目前,達累斯薩拉姆港曾一度因為設施老化、泊位狹窄,難以承載日益繁忙的貨運任務。
一年多前,由中國港灣工程有限責任公司承建的達累斯薩拉姆港1—7號泊位改擴建工程完工并移交業主運營,港口吞吐量升至1765萬噸,較此前提高約26%。原來只能靠泊2萬噸級貨輪的泊位,現在已可停靠7萬噸級的重型貨輪。中國港灣坦桑尼亞水工項目群負責人卞亮介紹,港口投運以來,運營效率和貨運處理能力大幅提升,不僅滿足了坦桑尼亞本國的貨運需求,還推動了烏干達、盧旺達、布隆迪等內陸國家的進出口貿易。
坦桑尼亞總統哈桑指出,達累斯薩拉姆港改擴建工程“對于提高港口綜合運營效益,助推區域經濟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將帶動坦桑尼亞社會經濟發展,為東非內陸國家的進出口貿易提供便利”。坦桑尼亞《國民報》報道認為,“該項目極大地增加了港口貨物吞吐量,鞏固了達港東非重要港口的地位,將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積極貢獻”。與此同時,改擴建項目的實施還為當地培養了許多專業人才。
坦桑尼亞姑娘喬伊斯曾在中國港灣公司工作了5年,是當時達港改擴建項目人力資源負責人。在與中國同事一起參與項目的幾年時間里,她不僅掌握了人力資源方面的專業知識,也對港口建設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因表現優異,她去年被坦桑尼亞港務局聘為正式員工。喬伊斯表示,坦中基建合作為促進兩國民心相通發揮了重要作用,“在中國企業工作的這段經歷,是我職業生涯中的寶貴財富”。
據介紹,為進一步提高港口吞吐能力、滿足東非地區經濟發展需求,達港二期項目已開始實施。項目包括港池航道疏浚、沉船打撈、導助航設施采購安裝等。二期項目負責人單紀峰介紹,在疏浚過程中,中方團隊使用了中國自主設計、投資建造的重型自航耙吸式挖泥船“通旭”號,并嚴格執行環保高標準,相關工作獲得了業主和主管部門的高度評價。
達港改擴建項目和疏浚工程等是中國助力坦桑尼亞基建和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縮影。達累斯薩拉姆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主任莫希認為,坦桑尼亞的發展離不開中國的支持。“在坦桑尼亞,許多現代化基礎設施都是在中國幫助下建設的,坦中合作已成為助力坦桑尼亞發展的強大引擎。”他說。
莫桑比克——
用中國技術提升農業生產力
“我們生產的大米在當地很受歡迎,和它的名字一樣,‘好味道’!”賽爾蒂斯是5個孩子的母親,她已經在中非合作建設的萬寶莫桑農業園工作了5年。據她介紹,原先當地的大米都是從國外進口的,價格昂貴。“是中國的農業專家教會了我們自己生產大米,讓我們吃上了最合我們口味的大米。”她說。
2016年,賽爾蒂斯一家與萬寶莫桑農業園簽訂生產協議,承包了2.5公頃稻田進行種植,種子、農藥和技術等全部由農業園提供,一年能有4000多元人民幣收入。現在,她的家里已經擴建了3間房,還買了電視,妹妹開小店鋪的夢想也即將實現。
“好味道”大米是中國稻米品種經過多次改良后適應當地口味和需求的新品種,受到當地民眾普遍歡迎。看到中國農業技術結出碩果,更多種植戶參與到兩國農業合作中來。目前,在萬寶莫桑農業園所在的加扎省首府賽賽市,像賽爾蒂斯這樣的種植戶已超過500戶。
據介紹,萬寶莫桑農業園項目已累計舉辦10余期插秧機、拖拉機、收割機等農用機械培訓班。“我和我父親都在這學習,不僅是拖拉機,播種、脫粒等各種機械都有中國師傅教我們。”年僅20歲的科達爾克驕傲地說,在中國專家的指導下,他不僅自己學有所成,現在還帶起了徒弟。
如今,農忙時節,2萬公頃的農業園上空還可以看到借助北斗導航技術工作的植保無人機。它們可以獲得厘米級高精度定位,躲避高壓線及強磁場等干擾環境,被廣泛應用于農田測繪、水稻播種、農藥噴灑等田間植保作業,效率較人工操作高出幾十倍,為當地水稻種植提供了巨大支持。
加扎省農業廳廳長拉蒂福表示,中國農業技術為莫桑比克實現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萬寶莫桑農業園合作種植戶的平均糧食產量翻了幾番,農技水平也得到大幅提升。“北斗+無人機”精準農業模式是非中農業技術合作的有益嘗試,將進一步推動莫桑比克農業產業升級。
馬辛格是農業園的水稻種植示范戶,在中方技術人員的指導下已掌握了多項農業技術,家里也蓋起了新房,家具家電一應俱全。因為嘗到了規模化經營以及農技革新的甜頭,馬辛格和其他種植示范戶現在把目光投向了“北斗+無人機”精準農業模式,并對未來更加美好的生活充滿期待,“中國農業技術一定能讓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
“萬寶莫桑農業園項目是中國在莫桑比克最大的雜交水稻項目,實驗區水稻產量已由每公頃1.5噸大幅躍升至每公頃8噸。”莫桑比克農業與糧食安全部部長伊吉諾·馬魯萊表示,從中國引進種子改良和機械化生產等新技術,快速提升了莫桑比克的農業生產力,“將幫助我們早日實現糧食自給目標”。
幾內亞——
大大提升當地醫院診療水平
在位于幾內亞首都科納克里的中幾友好醫院內,一場高難度的腦瘤切除手術正在進行。“進行超聲檢查,輔助評估腫瘤血供及矢狀竇通暢情況!”“發現中1/3矢狀竇腫瘤浸潤閉塞,局部皮層回流靜脈及代償性的側支循環靜脈被腫瘤包繞!”……經過6小時的奮戰,在中國第二十九批援幾內亞醫療隊神經外科專家、主刀醫生張國濱和其他幾名醫護人員的不懈努力下,手術成功完成,患者終于化險為夷。
接受手術的馬丁是中幾友好醫院神經外科收治的一名患者。手術前,右額頂部的腫瘤已伴隨他十余年,肉眼可見。因反復頭痛伴有嗅覺減退,馬丁來到中幾友好醫院檢查,經顱腦CT掃描,診斷為右額頂矢狀竇旁腦膜瘤,腫瘤侵蝕顱骨向外生長。“這個手術風險很高,我們能做嗎?”得知馬丁的病情后,幾內亞神經外科醫生索亞雷心里沒底。張國濱沉思了一會兒回答:“可以做!”
在中幾醫生通力配合和中國醫療隊多學科協作下,這臺矢狀竇腦膜瘤手術順利完成,創造了幾內亞神經外科史上的兩個“首次”——首次實現顯微鏡下矢狀竇腦膜瘤全切除手術、首次應用術中超聲輔助探查腫瘤血供及矢狀竇通暢情況。索亞雷醫生觀摩了手術全過程,他對中國醫生嫻熟的技術贊不絕口:“謝謝你們,最棒的中國醫生!”
今年是中國援幾內亞醫療隊派遣55周年。自1968年起,中國向幾內亞相繼派遣29批、總計705名醫療隊員。提起中國醫療隊,在科納克里幾乎無人不曉。“中國醫生是拯救生命的天使!”不少市民這樣贊嘆。“我們希望盡自己所能,幫助幾內亞患者解除病痛,將診療技術傳授給當地醫生,努力促進中幾兩國友誼長存。”第二十九批援幾內亞醫療隊隊長郭偉說。
由中國政府援建、幾內亞衛生部負責管理和運營的中幾友好醫院,是中幾醫療衛生合作的重要象征之一。目前,醫院二期擴建項目正在進行,在新增病床數的同時,也將配置DSA血管造影機、核磁共振等大型醫療設備。在盡力挽救幾內亞民眾生命的同時,中國援幾內亞醫療隊還為當地醫護人員定制了許多培訓,包括徒手心肺復蘇、正確使用和操作除顫儀、氣管鏡仿真模擬培訓等,為當地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中幾友好醫院院長迪亞內表示,中國醫療隊因地制宜開展急診急救培訓,“大大提升當地醫院診療水平”。
“我們衷心感謝中國向幾內亞提供的寶貴援助,以及長期以來為促進幾內亞公共衛生領域發展提供的無私幫助。”幾內亞衛生部部長迪亞洛高度評價幾中醫療合作,希望進一步深化同中國在衛生健康領域的合作,推動兩國友好合作關系不斷取得新成果。
塞內加爾——
農技合作讓村民過上好日子
塞內加爾首都達喀爾正值旱季,天空碧藍如洗,萬里無云。達喀爾大學校園里,紅色的三角梅盛開,在一塊平整起壟的菜地里,一群年輕的塞內加爾學生正圍著中國老師學習如何移栽辣椒苗。
菜地旁立著一塊寫著“農業科技園”的牌子,正在開展中國援塞農業技術專家組和達喀爾大學孔子學院“漢語+農業技術培訓”。移栽到這里的辣椒苗是一個月前在專家組的基地里種下的,經過悉心培育,棵棵根莖壯實、葉片飽滿。
“辣椒苗的株距為30厘米,行距45厘米”“栽苗時要直,這樣才能讓苗子迅速生長”……專家組成員張元平一邊用中文向學生介紹著要點,一邊手把手示范如何挖坑覆土。孔子學院塞方院長迪亞耶不時拍照記錄,他說:“這個培訓項目非常實用,我希望每次都能來參加。”
20多名學生有說有笑,不一會兒就把300棵菜苗種到了地里。卡迪姆已在孔子學院學了一年中文,他認真地按照講解,栽好了一棵辣椒苗。他說,這是他第一次下地種菜,不僅學到了農業技術,還學到了很多新詞匯,擴展了語言使用場景。孔子學院中方院長崔杰說,“漢語+農業技術培訓”很受當地學生歡迎,學生們還要求去專家組的基地參觀學習。
專家組組長周建鵬表示,現在正在進行的第四期培訓從今年2月開始,將持續3個月,“學員們到時候就能吃上自己種植的生菜、香蔥、辣椒了”。此前參加過培訓的學生在自家地里試種蔬菜都非常成功,孔院的老師和同學在得到他們反饋后,對“漢語+農業技術培訓”的熱情更加高漲。
“在專家組基地所在的桑加勒卡姆村,有不少村民依靠學到的技術,提高了產量,過上了好日子。”周建鵬介紹。村民喬瑪曾在基地工作,靠著種菜發家致富,現在每個月能有數千元人民幣的收入。“中國農業專家們幫我們過上了好日子。”他說。
對于一些家庭困難、無法負擔農資農具的,專家組也會想辦法解決。例如,桑加勒卡姆村村民約瑟夫家里買不起支架,種不了好黃瓜,專家組就讓他砍灌木做支架,用香蕉樹葉搓繩子來捆住。“盡量用低成本甚至零成本來推廣技術,當地村民學以致用,效果很好。”周建鵬說,技術要因地制宜扎根當地,用適合當地的方式推廣。
塞內加爾農村裝備部官員迪歐夫表示,培訓是農業發展的關鍵,中國專家們克服困難在塞內加爾推廣農業技術,多年來,通過不斷帶來“新東西”“新理念”,為促進當地農業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本報記者黃培昭、沈小曉、鄒松、崔琦、萬宇采寫)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