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內蒙古依托數字平臺創新綠色化、智能化物流運輸新模式,采用“車電分離”和“自動換電”技術打造“數字陸港+散改集”的運營模式,有效減少運輸環節環境污染,提高貨運效率。
張子吉 內蒙古臺記者:進場、正面吊識別、卸重箱、裝空箱、出場,只需要三到五分鐘,就能完成一輛由鄂爾多斯來的運煤車的快速裝卸,司機馬上就可以開始下一趟的運輸任務。相比于過去傳統的運輸方式,現在效率提高了三到五倍。
在包頭市九原區G7西部數字陸港,每輛進場的卡車都背著一個大集裝箱,這種裝煤的集裝箱被稱為“甩箱”。每個“甩箱”有單獨的身份證明——二維碼。通過二維碼,每輛卡車在哪里拉的煤、運行到了什么地方、運輸到哪個電廠,場站監控一目了然。運煤車輛到煤礦拉煤,也能夠直接掃碼結算。
鋼巴特爾 包頭市九原區西部陸港場站負責人:這種甩箱模式,我們把它分成4點3段,你看這個BC段的干線車始終是在從集攬站往我們配送站送,我們的配送站有我們的小蜜蜂去往電廠卸貨,節省的了(司機在)電廠的等待時間。以前24小時只能拉一趟,(現在)一個車(一天)能拉三到四趟。
張子吉 內蒙古臺記者:從鄂爾多斯市的配送站到包頭市的西部陸港站,一輛新能源重卡大約需要跑一個半小時,那它再次滿電上路需要多久呢?得益于我身后的這個換電站,僅需五分鐘,新能源重卡就可以能量滿滿,再次啟程!
傅國裕 吉旗綠港運營中心負責人:把散裝車改換成標準的這種敞口集裝箱運輸,可以車和箱分離,快裝快卸,避免揚塵。新能源車這一條線路上應用的就是180多臺,(年)減碳大概是30萬噸左右,揚塵的污染也比原來減少了大概40萬噸。
目前,全區已建和在建的新能源集裝箱陸港11個,服務周邊電廠及用煤企業。130多個大型電廠、煤場、礦區等場區為新能源重型集裝箱貨車開通“綠色通道”,大型工礦企業、礦區機械作業設備新能源化程度越來越高。
郭瑩 自治區交通運輸廳運輸服務處處長:以交通運輸綠色協調發展為抓手,將新能源+數字陸港+散改集模式向鋼鐵水泥等其他非煤炭大宗貨物市場拓展,為實現我區高質量發展目標提供有力保障。
記者:安妮 劉楊 (實習記者 張子吉 李淼)包頭臺 張茹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