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林易達在工廠外包裝車間與工人交流。 雷朝良 攝
(資料圖片)
中新網三明3月23日電 題:“80后”臺灣工程師“登陸”做“新農人”:發展機遇不可限量
作者 雷朝良
“福建各地的筍,土壤酸度、水分,還有干燥程度,都不一樣,煮法自然不同。”手拿一盒鮮煮筍干,“80后”臺灣青年林易達說起筍干制作,頭頭是道,“我們通過數據分析和現代化技術,在制作工藝上做規范化處理,最后做成標準化產品。”
福建三明永安市是“中國筍竹之鄉”,有全國最大的閩筍交易市場,每年銷售筍干達1萬多噸和春、冬筍6.5萬噸。在這里,林易達完成了從工程師到“新農人”的蛻變。
圖為林易達企業產品展廳。 雷朝良 攝
從臺灣成功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后,林易達曾任宏碁公司(臺灣)軟件工程師。因緣巧合之下,一心想在事業上尋求突破的他遇見來臺灣找尋商機的永安市毛氏食品有限公司,雙方一拍即合,商定合作。
“之前就聽在大陸交流學習的朋友介紹這里的情況,那時就覺得大陸農業的發展前景非常可觀。”林易達2014年“登陸”創業,“希望借助自己的專業知識,把科技的力量引入到生產全流程,實現企業的現代化發展。”
投身于食品加工領域,林易達引入國際食品加工技術,讓傳統本地竹筍擁有更加豐富的品類與口感,適應多元化的市場需求。他將臺灣鹵肉飯風味跟筍結合開發的臺式香鹵筍、臺式酸辣筍、阿嫲酸菜筍等“臺式小菜”系列,受到市場熱捧。
圖為林易達(中間穿黑衣男子)帶領“星創天地”成員下鄉進行農業文創交流。 受訪者供圖
2019年,林易達與永安市毛氏食品有限公司合資成立臺厝(福建)科技有限公司,從事竹筍等農產品深加工,推廣農業新技術,研發農業文創項目。他告訴記者,公司成為大潤發、廈門航空、北京星滿廚等大型企業和上市公司的合作伙伴,去年產值達3000多萬元人民幣。
短短幾年間,臺厝(福建)科技有限公司從一個300多平方米的小廠起步,現已擁有2萬多平方米的現代化工廠、三條不同品類的現代化生產線,獲得SC認證、出口認證、綠色食品認證,成為福建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三明市海峽兩岸鄉村融合發展示范點。
在創業初期,林易達也曾遇到波折,“在市場波動較大時期,向農戶收購筍,農戶往往不能理解隨行就市的收貨價格”,“因與銀行之間的糾紛,公司廠房一度面臨被拍賣的境遇”。讓他倍感慶幸的是,福建省、三明市有關部門的幫扶和支持讓企業轉危為安。
圖為林易達參加第三屆海峽兩岸工商合作論壇。 受訪者供圖
如今,臺厝(福建)科技有限公司也與當地合作社深度合作,使得合作社農戶農忙時采筍務農,農閑時還可到公司工廠上班。林易達感嘆道,公司與農戶互利共贏,關系更加融洽了。
身為福建省科技特派員,林易達還通過與食品文創電商聯合推廣,建立竹筍食品加工基地,創辦“心農業新未來”星創天地,引導農戶優化蔬菜筍竹種植結構,帶動周邊近300戶農戶增收和農村產業發展。
“現在,大陸的惠臺政策從中央到地方都很多,臺商在這里發展的機遇不可限量。”林易達認為,臺灣青年應該趁年輕多來大陸走走,在這里可以看到更廣闊的世界。
扎根“中國筍竹之鄉”,林易達表示,大陸筍竹產業前景非常好,計劃把公司打造成在筍竹領域具有影響力的即食產品和預制菜供應商。(完)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