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 詳情

                  開源節流 讓每一滴水都“活”起來——“內蒙古資源節約集約在行動”系列報道之三

                  2023-02-26 08:54:22來源:正北方網—《內蒙古日報》

                  隨著泄水閘開閘,滾滾水流沖刷著干涸的河床,奔涌向前。


                  (資料圖)

                  2022年8月19日,西遼河干流通遼市總辦窩堡樞紐迎來了2002年以來首次過水。西遼河干流全線有水的目標再向前邁進一步。如今,過水帶來的生態復蘇效果逐步顯現。

                  西遼河地處我國重要糧食生產區,實現其從河道斷流到通水,從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地下水超采到地下水位回升、還水于河,內蒙古努力了3年。

                  全區12個盟市中,有10個盟市人均水資源量僅為800立方米左右,約為全國平均水平的2/5。水資源匱乏困擾、制約著內蒙古的發展。

                  如何突破水資源制約瓶頸,實現更高質量發展?內蒙古遵循中央、自治區關于加強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的重大決策部署,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向節約用水要空間,向集約用水要發展,全力推動用水方式由粗放低效向節約集約轉變。

                  節流——最嚴管理,從源頭減少水資源浪費

                  二月春風來,冰面逐漸消融,三五成群的水鳥光臨嬉戲,不久前新晉“國家級”的商都察汗淖爾濕地公園,生機勃發。

                  察汗淖爾濕地位于烏蘭察布市商都縣與河北省張家口市尚義縣交界處,距離北京直線距離240公里。近年來,由于干旱少雨、農業灌溉用水量增加等原因,流域內地下水位下降,生態惡化,威脅著京津冀地區的生態安全。

                  內蒙古堅決扛起察汗淖爾生態保護和修復的主體責任,聚焦地下水超采治理,對流域內高耗水企業實行限批政策,嚴禁擴建項目增加取用地下水,同時大力推廣旱作雨養和高效節水農業,流域內水澆地、機電井和噴灌圈全部實現應退盡退、應封盡封、應拆盡拆。如今,察汗淖爾流域地下水位連續回升,生態環境明顯改善,遺鷗、草原雕等國家一級保護珍稀動物首次出現。

                  窺一斑,知全豹。內蒙古量水而行,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把水資源作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大剛性約束。

                  水資源不能想用多少就用多少——落實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將國家下達我區的用水總量控制指標細化分解到行業取用水基本用戶,將地下水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指標細化分解到全區371個水文地質單元,為流域和區域發展用水設定水資源“上限”。

                  水資源不是想怎么用就怎么用——嚴格用水全過程管理,對水資源超載區取水許可實行限審限批,對未達到國家和自治區先進用水定額標準的新建項目一律不予審批取水。堅決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限制高耗水行業發展,將與水資源條件不相適應的項目拒之門外,從頂層設計和源頭上嚴把水資源開發利用關。

                  不符合用水要求的一律嚴加處理——健全節水標準體系,強化節水監督考核,嚴格節水評價管理并建立臺賬,對節水評價不通過的項目一律不予審批。在全區范圍深入開展工業、公共供水、農業等取用水戶閑置水指標,違法違規取用水和取用水監測計量設施不規范等取用水管理的三個大起底,推動落實階梯水價制度和超定額超計劃累進加價制度,推動取用水秩序根本好轉。

                  從嚴從細管好水資源,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從源頭解決好用水無量、用水無序的問題,讓有限的水資源用在刀刃上。

                  開源——精打細算,挖掘每一滴水的潛力

                  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不只是嚴格地“節”,更在于高效地“用”,不只是政策理念上的約束,更是一場發展方式的深刻變革。

                  水、肥在可控管道相融后,通過滴灌頭均勻、定時、定量地浸潤作物根系,既保證作物生長所需水分、養分,又達到節水、控肥、控藥的目的。在巴彥淖爾市杭錦后旗,水肥一體化灌溉裝備節水又高效,讓農民嘗到了甜頭。

                  “過去靠著黃河不發愁,大水漫灌,水去鹽留,土地變得白花花,鹽堿化嚴重,500多立方米水只能換500斤糧。水肥一體化灌溉裝備使用后,可節水50%、省工50%,化肥、農藥各節約30%,實現增產15%?!焙煎\后旗蠻會鎮民生村黨支部書記耿軍說。

                  內蒙古是我國13個糧食主產區之一,農業用水比例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近10個百分點,節水潛力巨大。全區以推進農業高效節水為契機,加大重點中型灌區節水改造和配套設施建設,在干旱缺水和水資源超載地區推行旱作高標準農田建設,大力推廣以滴灌為主的高效節水灌溉模式。

                  2022年,全區高效節水農業節水28億立方米左右。農業節水增效,不僅使大水漫灌、地下水超采等問題得到解決,也倒逼農業現代化轉型發展。

                  在工業領域,節約優先、精打細算用好每一滴水早已成為共識和行動。2022年,全區推進工業水效提升行動計劃,在重點用水行業重點推進節水技術改造項目56個,節水量2900萬噸。全年創建自治區級節水型企業17家,節水標桿企業9家,為高質量發展蓄勢賦能。

                  把水省下來,還要讓水活起來。在更廣泛的空間和領域,一場再生水循環利用的革命早已興起,節水管理模式正在不斷被探索創新。

                  在呼和浩特市,城市污水經過處理成為再生水,水質達到優于一級A標準,廣泛用于城市供熱、景觀河道、園林綠化、工業企業、青城驛站等方面,為這座城市“解渴”。

                  在烏海市,6座污水處理廠對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應收盡收,正形成“集中收集、分散供水”的再生水收集利用系統。目前,全市再生水利用量占比達到用水總量的10%,地下水超采及黃河水超載問題得到有效緩解。

                  鄂爾多斯市積極探索合同節水管理工作,為存在節水需求單位和節水服務企業牽線搭橋,推動全市各行業用水方式由粗放低效向節約集約轉變,持續緩解水資源供需矛盾。

                  ……

                  農業節水增效、工業節水減排、城鎮節水降損,2022年,全區萬元GDP用水量較2020年下降8.9%,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較2020年下降13%,以較低的水資源消耗穩增長,不僅意味著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再上新臺階,也意味著更高質量的發展。

                  治水之路,久久為功。實現水資源的集約節約利用,不僅需要相關行業部門努力,更需要全體公民樹立節水理念、轉變用水方式。全區各地積極引導,節約用水越來越成為公民的自覺行動,節水型生產生活方式正在形成,一個更高質量發展的內蒙古加速前行。(記者胡芳霍曉慶張慧玲)

                  標簽: 地下水位 全國平均水平 管理制度

                  上一篇:天天訊息:內蒙古啟動青少年科技創新后備人才培養試點工作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