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資源是發展之基、民生之本,支撐各行各業、影響千家萬戶。有限的土地上,如何實現更高質量發展?
內蒙古用一系列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行動做出回答:把寶貴的土地資源用在當緊處。全區各地積極探索、科學規劃,向“沉睡”土地要空間,向低效用地要空間,以農牧業用地和建設用地高效開發利用為核心,明確城鎮開發邊界管控線,深化土地綜合整治,全面加強建設用地管理,深入開展耕地質量提升行動,促進土地資源高效配置,推進資源要素向優質高效領域集中,努力走出一條土地節約集約、高效利用之路。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落好“關鍵子” 彈好“協奏曲”
沉寂了9年的呼倫貝爾市翔禹建材有限責任公司閑置資產,“動”起來了!
2022年底,翔禹建材有限責任公司的舊廠房煥發“新生命”。呼倫貝爾經濟技術開發區把停產9年的呼倫貝爾市翔禹建材有限責任公司列入開發區閑置資源要素大起底停產企業范圍,按照“摸清家底、一企一策”原則,通過項目組合、股權合作等方式,利用當地中草藥資源優勢引進呼倫貝爾市北藥中藥材加工有限責任公司。公司投資1.2億元,廠房裝修和改造后將發揮藥材倉儲功能,2023年8月二期項目完成后,可以實現年收購藥材1.85萬噸,加工中藥材飲片3000噸、銷售中藥材8000噸。
一手做減法、騰出新空間,一手做加法、發展新產業。一減一加之間,資源實現優化配置,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
土地是最寶貴的財富。內蒙古堅持系統謀劃、科學規劃,堅持節約集約、高效利用,堅持改革創新、重點突破,先后出臺《內蒙古自治區黨委 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深化土地綜合整治促進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內蒙古自治區深化土地綜合整治促進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以及一系列配套細化措施,共同形成了“1+1+N”的政策體系,充分挖掘土地資源潛力,全面促進土地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有效激活土地資源資產價值,不斷提高土地資源綜合利用效率,積極探索土地資源價值化有效路徑,切實把內蒙古的土地資源優勢轉化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優勢。
讓沉睡的土地“動起來”,讓停滯的項目“跑起來”,讓新項目落地“快起來”。2022年內蒙古超額完成批而未供、閑置土地大起底年度任務,已消化批而未供土地13.3178萬畝,處置閑置土地7.75萬畝。2023年,批而未供土地已消化2.2622萬畝,閑置土地已處置0.8296萬畝,進一步盤活了土地存量,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
活用“標準地” 精算“畝均賬”
2月2日,豐鎮市首宗工業用地“標準地”掛牌出讓!
該項目位于豐川循環經濟開發區豐鎮產業園輕工業園區內,用地面積53320平方米,成交總價款811萬元,擬建設內蒙古蒙和昌盛能源有限公司豐鎮市綜合能源站項目。
此次工業“標準地”落地見效,既是土地要素資源配置方式的新變革,也是提升節約集約用地水平的新實踐。
“標準地”出讓政策的實施,不僅有利于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而且能進一步提高土地資源要素配置效率,提升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
2022年8月,自治區自然資源廳印發《關于深化土地綜合整治加強土地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的實施細則》,明確到2023年底前,“標準地”在新增工業用地出讓中的占比應達到30%,力爭到2024年底前,實現全部新增工業用地“標準地”出讓,并逐步拓展“標準地”適用范圍。
目前,全區12個盟市已全部出臺“標準地”出讓實施細則,2022年共出讓“標準地”29宗,面積2301.86畝,出讓成交價款1.3億元。
活用“標準地”,精算“畝均賬”。為提高土地利用強度和效益,內蒙古著力提升園區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設立投資強度和產出效益標準規范,將畝均收入轉變為可以明碼標價的“硬實力”來參與土地競買,切實把有限的土地資源配置給畝均效益高的項目。
——各地區制定工業園區新增工業項目畝均投資、產值、稅收等控制性指標,新增工業項目相關指標應高于當地工業園區控制性指標。
——新增工業項目容積率不得低于國家規定的各類建設用地容積率控制指標。
——盟市、旗縣根據自治區工業園區畝均效益評價,對畝均效益排名靠前的園區或排名提升顯著的園區,優先安排用地指標。
——對畝均效益排名靠后的園區,通過暫緩供地等方式倒逼提升畝均效益。
土地“再開發” 資源“再利用”
春回大地,萬物復蘇。在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昭君鎮巴音嘎查,車輛穿梭、機器轟鳴,一派繁忙景象。今年達拉特旗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的第一個項目——7800畝土地提質改造工程正式開工。
據了解,項目計劃投資2000萬元,通過墊沙、加施生物肥、深耕、秸稈還田等方式對土壤進行提質改造。項目實施后,耕地質量將顯著提升,預計每畝平均增產40%。
穩面積、提產量,讓每一寸土地都“忙”起來。去年以來,該旗成立工作專班,全面梳理已實施的各類高標準農田項目,組織申報22個符合國家耕地占補平衡政策的項目。項目實施后,不僅可以解決鄉村耕地碎片化、空間布局無序化、土地資源利用低效化等問題,還可形成耕地占補平衡指標3萬畝以上,為該旗重大項目落地奠定基礎。
近年來,內蒙古通過打造集約高效的生產空間、宜居適度的生活空間、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讓錢、地、人等發展的核心要素在城與鄉之間更高效地流動起來,提升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
“一盤棋”統籌推進,“一張圖”實施到底,“一體化”全域發動。內蒙古有機整合高標準農田建設、人居環境整治、耕地保護等各項工作,構建完整的任務表、工作鏈,促進空間科學合理布局、土地節約集約利用。
2022年,內蒙古批復實施增減掛鉤項目63個,涉及土地總規模3.4萬畝。在指標交易方面,與廣東省達成跨省調劑協議,確定調劑節余指標7384畝、涉及金額22.15億元;區內跨旗縣交易16個批次,交易規模2380畝,交易金額2.1037億元;旗縣自用9個批次,使用規模1231畝。
與此同時,各盟市完成2022年自治區下達的25萬畝耕地占補平衡建設任務,項目竣工新增耕地25.17萬畝。還積極推動補充耕地統籌跨省交易,開展跨省交易補充耕地規模2.26萬畝,交易后內蒙古將獲取交易收益11.31億元。
做優增量、盤活存量雙向發力,精打細算用好每一塊地。內蒙古努力推動土地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工作取得新突破,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力。(記者 胡芳 韓雪茹 阿妮爾)
每日報道:一本書是怎樣印出來的? 晚報小記者走進圖書印刷生產一線體驗“神秘”過程
2023-02-25感受警營魅力與美好親情 開學前孩子們上了一節特殊的安全知識課
2023-02-25深夜騎車摔倒頭破血流 警方及時救助真暖心|即時看
2023-02-25鉚足干勁搶開工|環球通訊
2023-02-25世貿組織報告:2022年全球貿易表現好于預期 全球觀天下
2023-02-24焦點速看:日本電車辦摔跤比賽,一大學生奪冠獲“雷神”巧克力棒
2023-02-24呼和浩特市中院公布一批失信被執行人員名單!_全球焦點
2023-02-24【身邊的不文明】石羊橋路“雙黃線”形同虛設_新視野
2023-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