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2月20日消息(記者王遲)“今年公司要擴大業務,急需操作工、產品檢驗員、業務經理、研發技術員等各類人才,共招80人左右。”安徽一家電子公司的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資料圖)
眼下正是春季復工復產和春耕備耕的關鍵期,企業用工需求旺盛,春耕農忙正當時。
在穩就業方面,記者從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獲悉,2023年1至3月在全國開展的“2023年春風行動暨就業援助月”專項服務活動,預計將為勞動者提供3000萬個就業崗位。
為做好保供穩價,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也于近日發布了《關于做好2023年春耕化肥保供穩價工作的通知》,切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專家認為,“用工旺”“物價穩”,表明市場主體對未來的預期逐步恢復,市場秩序和生活秩序加速回歸,釋放出經濟運行回穩向好的積極信號。
2月18日,廣西南寧,2023年春季全區人才交流大會(圖片來源:CFP)
送崗、擴崗、返崗……“用工旺”釋放經濟回升鮮明信號
“過完年我就來杭州這家電子廠了,今年開工早,這邊也挺缺人的?!眮碜院幽峡h城的秦女士告訴記者,剛過完正月十五,她便坐著火車來到杭州務工。
眼下是春季復工復產的關鍵時期,企業用工需求激增,勞動者忙著外出返崗和求職應聘。從密集開展招聘會、跨省招工,到包車接人返崗、提高返崗補助獎勵……各地為助力復工復產,吸引務工人員,紛紛發力。
記者了解到,山東、浙江、福建等多地均展開跨省招工,涉及新能源、機械制造、餐飲、家政等行業。安徽、江蘇等地還包機、包車接外地務工人員復工返崗。
“企業‘用工旺’反映了當前勞動力市場中勞動力需求的增加,表明市場主體對未來的預期逐步恢復,釋放出經濟運行回穩向好的積極信號?!敝袊鴦趧雨P系學院勞動關系與工會研究院副院長趙明霏在接受央廣網記者采訪時表示。
為進一步促進就業、保障用工,由人社部等11部門聯合部署的“2023年春風行動暨就業援助月”專項服務活動正在全國開展,持續到3月末,將集中為農村勞動者、就業困難人員進行就業幫扶。
2月17日,北京市豐臺區開展“百姓就業”進社區首場招聘活動,22家用工企業攜1300余崗位參加。招聘會圍繞火車站、客運站精心選址,離北京西站、蓮花池客運站較近,方便來京務工人員求職。
趙明霏指出,隨著我國經濟持續恢復,將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帶動就業需求擴大,就業整體形勢逐步改善?!盀檫M一步做好穩就業服務,首先,要繼續實施就業優先導向的宏觀調控,突出對就業容量大的服務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穩崗擴崗支持。其次,針對當前制造業企業面臨的技能人才短缺、產業工人流失問題,應繼續開展大規模職業技能培訓,加強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同時,要充分發揮靈活就業的‘蓄水池’作用,拓展靈活就業發展渠道,加大對靈活就業的保障支持。”
資料圖:2月2日,新疆庫爾勒,農貿市場?!安嘶@子”供應充足(圖片來源:CFP)
抓好“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穩定經濟社會發展大局
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除了良好的就業環境,穩定的物價也是保障民生、提振發展信心的關鍵。
“‘米袋子’保障有力,‘菜籃子’‘果盤子’供給充裕,關乎穩定經濟社會發展大局?!?023年中央一號文件起草組成員解讀該文件時強調。
去年,我國穩產保供工作取得良好成效。中央農辦主任、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2月14日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去年全年糧食總產量達到13731億斤、增產74億斤,再創歷史新高,大豆和油料擴種超出預期。生豬生產保持穩定,全年肉蛋奶、果菜魚供應量足價穩。
“農產品價格是‘百價之基’,做好農產品的穩產保供工作,將為穩定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提供基礎支撐。”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農產品貿易與政策研究室主任胡冰川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保障糧、油、肉、蛋、菜等生活必需品供應充足豐富、價格穩定,對穩定居民日常生活及提振未來預期起到基礎性作用。
為保持物價平穩運行,穩住經濟基本盤,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將“抓緊抓好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這一章節放在突出重要的第一部分,強調要全力抓好糧食生產,發展現代設施農業,統籌做好糧食和重要農產品調控。
此外,國家發改委2月9日召開全國價格工作視頻會議強調,2023年各級價格主管部門要以穩物價為重點,強化市場保供穩價、深化重點領域價格改革、規范價格和收費行為。
“更多的發力點從公共資源入手,依靠政府的財政投入和公共政策傾斜,抓住種子和耕地兩個要害,是進一步發揮農業生產潛力,提高單產水平,增加糧食產量,確保農業穩產、增產的關鍵?!焙ㄕf。
資料圖:2月14日,山東青島,主播現場為漁民直播助銷海產品(圖片來源:CFP)
在線教育、遠程醫療、直播帶貨……數字經濟成為發展“新引擎”
元宇宙、人工智能、5G……在數字化時代,數字經濟成為經濟恢復向好的“新引擎”,為實體經濟發展添能蓄力。
“數字經濟規模占GDP總量的比重近4成,數字經濟已成為中國經濟的支柱?!闭憬髮W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研究員盤和林表示。
我國有14億多人口,網民規模達10.51億,數字經濟早已緊密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手機支付、點外賣、直播間購物、“云課堂”“云自習”、遠程會診、網絡復診……通過數字化賦能,零售、餐飲、辦公、教育、醫療等領域實現了線上線下融合發展,數字鄉村建設也取得長足進展。
數字經濟發展日新月異、朝氣蓬勃,盤和林指出,“除了在體量上實現跨躍式發展,當前產業數字化依托數字技術,能夠幫助企業實現提質增效降本,是當前傳統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手段。而且,當前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大多數和數字技術相關聯,所以數字經濟是經濟新動能的主要來源。”
在數字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依然面臨諸多問題與挑戰。例如隱私數據泄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導致的倫理問題等。近年來,我國政策體系不斷完善,數據安全法、“數據二十條”等一系列法律制度出臺,數字經濟環境不斷優化。
為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盤和林強調,要締造“數實融合”的軟環境和硬環境,“軟環境是制度、政策,通過激勵政策幫助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通過數字化實現轉型升級,通過規范和標準化幫助數字產業中的新興產業疏通發展道路。硬環境是基礎設施,在算力、通信、云等方面,提供數實融合的運行環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