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 詳情

                  新華全媒+ | 這位在講臺上站了半個多世紀的老人,離開了 世界觀天下

                  2023-02-15 22:00:53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2月15日電(記者烏夢達 趙旭 魏夢佳)年近百歲,從教數十載,“我的生命價值,就在于我和我的學生在一起”“只要一講完課,我回來這高興啊”詮釋了這位老人對學生的熱愛、對教書的眷戀。


                  (資料圖)

                  2月11日,理論物理學家、物理教育家張禮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8歲。

                  “只要一講完課,我回來這高興啊”

                  兩年前,記者曾到張禮先生家中拜訪。些許斑駁的木質書桌上,擺滿了教學材料,上面寫著密密麻麻的中英文批注。書桌的一角,師生的合影格外醒目。

                  在同事的協助下,張禮用手機掃描在線教學軟件二維碼,成功登錄……近些年,90多歲的他仍堅持為清華物理系開設了“量子力學前沿選題”這門課。

                  在家中線上授課的張禮先生(右一)和同事。清華大學供圖

                  1957年,他到清華大學任教。“那時學校很多事情都要從無到有一點點做,自己也考慮過去全心做科研,但當時國家需要我教書,我愿意為此終其一生。”

                  張禮曾參與“固體物理”“激光”“物質結構”“催化”四個研究班的創建。從研究班里走出過諸多優秀人才,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顧秉林、中國科學院院士朱邦芬等。

                  一晃數十載,教書育人一直是張禮生命的中心。他為清華理論物理學科的創建發展,以及物理系的復系和人才培養奉獻了畢生精力。

                  剛執教那年,學生與他同齡;他90多歲時,學生已是孫輩的年齡。“每個年代的學生都有自己的性格特點,老師的難題不光是答疑解惑,而是學習如何與學生們一起成長。”生前談到自己的學生,張禮笑得像個孩子。

                  “‘經師’和‘人師’統一”

                  做好教書大先生,張禮一生的言行詮釋著什么是師德師風。“作為教師,也要時刻保持學習的狀態,各方面都要嚴格要求自己,每天零零星星的進步,讓我對教師的理解更加深刻。”

                  1958年,張禮發表“電子-正電子系統的定態及其湮沒轉變”的研究論文,被國際公認為正電子湮沒譜學的奠基性文獻;因提出場論中的旋量演算新方法,他獲得了2013年中國物理學會周培源獎;2021年,他被評為“北京榜樣”……

                  2018年5月15日,張禮先生在清華高等研究院錄制課程。清華大學供圖

                  鮐背之年仍堅守三尺講臺,張禮依然要求自己的授課內容與時俱進,他堅持查閱學術期刊,根據學科發展前沿內容更新課件。即便是講了20多年的“量子力學前沿選題”課程,他也會不斷完善講義。

                  “這是一本關于場論的書,這本是有關凝聚態物理的……”記者見到張禮時,他指著放在案頭正在讀的幾本英文書說,“我給學生的一些考試題目也會在我看的書里選。”

                  在翻譯美籍華裔理論物理學家徐一鴻的著作時,張禮沉浸其中,時不時笑出聲來,“我翻譯了徐一鴻科普物理學的書,很有意思,很有趣。”他曾說,生活的一大樂趣是要把自己看到的生動有趣且有價值的知識傳遞給更多人。

                  “我的生命價值,就在于我和我的學生在一起”

                  “教書育人,因材施教。”這是張禮談到自己教學時說的關鍵詞,“當老師,我們就要把學生當成一個全面的人來培養,要關心他們的學業,也要關心他們的思想和價值觀。”

                  張禮要求學生,要“敢于想,尤其敢于想大問題”,“學生真正拔尖,不僅要對學術有貢獻,心中更要有我們的黨,有我們的國家。我對黨的信念堅持了一生,我希望我的學生也都是這樣。”

                  2021年11月5日,張禮先生在家里工作。清華大學供圖

                  他的一生,致力于傳播知識、傳播真理,致力于塑造靈魂、塑造生命。

                  面對無數次“為何如此高齡還要講課”的問題,他曾直言:“如果有一天,腦子不行了,看不懂,也講不了,那我就‘投降’,可沒到那一步,我絕不放棄。”

                  “張禮教授總是不斷學習,精益求精。我的印象中,每次上課前他都認真備課,課堂上會把所有概念解釋得深入淺出,把新東西講得深刻透徹,課下答疑也非常耐心,注重引導學生了解新知識。我走上凝聚態物理的研究道路,與張禮教授的教導密不可分。”顧秉林回憶說。

                  “到清華參加工作的幾年時間里,經常跟在張先生身邊學習。每次見面,張先生都會很熱情地聊起最近看的書和論文,他也會給出許多令我受益的見解和思考。通過張先生的言傳身教,我不斷思考學習如何去修身,如何去治學,又如何用一生去堅持物理學習和物理教育。”清華大學物理系副教授胡嘉仲說。

                  回顧教學生涯,張禮曾說,萬萬沒想到一干就是這么多年。“起初沒有感覺,但是一批又一批學生的成長與支持讓我十分欣慰,也很感慨。”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清華園的講臺上,從此不再有張禮先生的身影,但他畢生厚植的園丁精神,終將延綿不絕。

                  標簽: 清華大學 理論物理 凝聚態物理

                  上一篇:報道:今日辟謠(2月15日)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