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過后,一場大雪讓內蒙古錫林郭勒的草原披上了一襲銀紗。家住阿巴嘎旗洪格爾高勒鎮薩如拉圖雅嘎查的黨的二十大代表、“七一勛章”獲得者、嘎查黨支部原書記廷·巴特爾,正與妻子在牛圈中忙碌著。
“我們嘎查地處渾善達克沙地西北邊緣,生態環境相對脆弱,過去一些牧民一味追求養畜數量,超載放牧,使得草原退化。”廷·巴特爾邊清掃牛圈邊說。
(相關資料圖)
自1974年來到草原后,廷·巴特爾便在這里扎根,再未離開。秉承著“讓牧民過上好日子”的信念,他成為現代生活方式與先進畜牧理念的實踐者與推廣者。
為了有效恢復草場,廷·巴特爾帶頭實施草畜平衡,在自家牧場實行圍欄休牧、劃區輪牧、補種草木等,同時積極調整畜群結構,科學化、精細化養殖,減輕草場負擔。
“1頭牛和5只羊的經濟價值相當,可5只羊有20只蹄子,愛刨草根吃,對草原破壞大;1頭牛只有4條腿,吃草尖不影響草生長。調整畜群結構不僅能保護草原,還能增加收入。”這便是廷·巴特爾提出的“蹄腿理論”。
在他的帶動下,當地牧民群眾在積極調整畜群結構的同時,還因地制宜種植黃柳、沙棘等耐旱植物,有效遏制了草場沙化退化。經過多年努力,如今的薩如拉圖雅嘎查從白沙遍地、牧草稀疏,變為牧草茂盛、牛羊肥壯,當地野生動植物數量也逐年遞增,成為遠近聞名的“生態村”。嘎查牧民人均年純收入大幅增加,達到3萬多元,實現了生態、經濟效益雙豐收。
從科學養殖,到發展肉奶加工產業,再到建設現代化新牧區,廷·巴特爾帶領當地牧民走上了一條生態保護與致富增收之路,被牧民們親切地稱為“草原之子”。
“經過一代代接續奮斗,如今牧區修了硬化路、通了常電,出行有汽車,大家的日子越過越紅火。”廷·巴特爾笑道。
如今年近七旬的廷·巴特爾,早已卸任嘎查黨支部書記,但他的心中始終裝著牧民群眾,無論誰有需要,他都竭盡全力幫忙;每逢有前來學習的牧民,他都會傾囊相授。
前不久,廷·巴特爾成為新一屆全國政協委員。他認真走訪調研、聽取收集牧民們的意見建議,并結合自己在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準備相關提案,將牧民們的聲音帶到全國兩會。
“美麗的草原上有我的家。我的夢想是為更多牧民群眾服務,讓大家跟上國家發展和建設的步伐,一起保護好我們的草原生態,讓牧區現代化的基礎更牢,將草原建設得更加美麗富饒!”廷·巴特爾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