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 詳情

                  每日速讀!內蒙古工業用地進入“標準地”時代

                  2023-01-31 17:44:14來源:新華社客戶端內蒙古頻道


                  (相關資料圖)

                  新華社客戶端呼和浩特1月31日電(記者 安路蒙)記者從31日召開的內蒙古自治區2023年堅持穩中快進穩中優進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政策清單系列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今年內蒙古將在全區各類開發區內推行“區域評估+標準地”模式,確保2023年底前“標準地”在新增工業用地出讓中占比達到30%,在“十四五”實現新增工業用地全部“標準地”出讓。

                  當前,內蒙古正全力招商引資,工業用地短缺、企業拿地周期長導致好項目流失等問題隨之凸顯。作為對原有土地出讓模式的顛覆性改革,“標準地”建設在內蒙古提上日程。

                  “標準地”的概念是在完成區域評估的基礎上,設定建設項目投資強度、畝均稅收等控制性指標履約承諾出讓的國有建設用地。通俗來說,工業項目“標準地”就是土地出讓時把每塊建設用地的投資、建設、稅收、能耗、環境等標準給予明確。企業拿地前,就已經知道該地塊的使用要求和標準。企業拿地后,高效辦理用地規劃、工程規劃、施工許可證等,真正變“拿地可開工”為“拿地即開工”。

                  內蒙古自治區自然資源廳副廳長王濤介紹,2022年4月,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新增工業用地“標準地”改革的指導意見》,正式啟動全區各類開發區內新增工業用地“標準地”改革。按照改革要求,全區十二個盟市已經全部出臺“標準地”出讓實施細則,2022年共出讓“標準地”29宗,面積2301.86畝,出讓成交價款1.3億元。

                  2023年1月,內蒙古自治區自然資源廳又出臺了《關于落實工業用地供應政策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實施細則》,推動工業用地長期租賃、先租后讓、租讓結合及彈性年期出讓,政策內容與“標準地”改革相銜接,多元化的供地模式可進一步為工業項目落地提供土地資源保障。

                  同時,內蒙古將區域評估工作與“標準地”改革相結合,由政府主導完成區域相關評估工作,代替以往企業自行出資委托第三方機構編制相關評估報告,大大減輕了企業資金壓力。

                  據了解,自然資源、發展改革、生態環境等7個部門聯合開展環境影響評價、壓覆重要礦產資源評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節能審查等10項評估事項。2022年5月30日,內蒙古圓滿完成了全部工程建設項目區域評估工作任務,664項區域評估成果實現了免費共享使用。為方便企業和群眾使用,內蒙古自治區政府門戶網站增設了“全區區域評估成果”專題,可通過 “區域查看”和“事項查看”兩種方式查詢。同時,區域評估成果匯聚到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系統,相關審批部門可共享使用。已有1500多個項目使用區域評估成果5790多次,累計為企業節約成本1.31億元。

                  王濤表示,“區域評估+標準地”模式,不是簡單的“1+1”,區域評估成果的深度運用,可以有效解決工業項目建設評價事項繁雜、審批周期冗長的問題,為企業減輕前期工作成本;而“標準地”通過設置控制性指標并簽訂投資建設合同,則有利于推動地方政府轉變供地方式、提升產出效益、強化供后監管。兩項改革工作的有機結合在優化營商環境、提升土地要素保障能力上實現了“1+1>2”的化學效果,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為內蒙古實施“畝產論英雄”提供了重要助力。

                  標簽: 工業用地 內蒙古自治區 自然資源

                  上一篇:開年“大禮包” 內蒙古出臺高質量發展政策清單120條-環球資訊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