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把剛晾曬好的香條插放進機器,一邊把剛轉好的香盤歸置到身旁的容器內,一抬頭,又一個香盤轉好了……在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區的一個制香車間內,工作人員熟練地操作著機器。“自從用了這個機器,她們的工作效率是之前純手工盤香的3倍多,香盤質量也更有保證。”清苑區傳統制香技藝第四代傳承人楊金慶說。
清苑地區的香文化自西漢時期開始流傳,距今已有2000年左右的歷史。清苑盛產榆木,當地人最早利用豐富的榆木資源,混合帶有天然香味的植物粉末,加水攪拌、揉和、捏條,就成了最早的“香”。西漢時期,香作坊和販香的客商在清苑地區隨處可見。當地有一句老話“銅幫鐵底金線河,香氣繚繞沖九天”。香品盛行之廣可見一斑。
工藝在變、工具在變,匠心始終如一。千百年來,清苑香品非但沒有湮沒在時代潮流中,而是在創新中發展,并進入國際市場。2021年,清苑傳統制香技藝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工作人員在半自動化制香車間進行盤香生產。新華社記者 蘇凱洋 攝
清苑區毗鄰“藥都”安國市中藥材種植基地,在制香原材料獲取方面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清苑傳統制香技藝對工序有嚴格要求,一根香的生產要經過選材、炮制、研磨、配伍、和料、成型、晾曬、包裝、窖藏等工序。
歷代制香技藝傳承人嚴格甄選原材料,不斷改進制香技藝,至今已開發出上千種符合現代人生活需求的香品。“這也是清苑制香在技術水平、產品質量等方面長期處于行業領先地位的重要原因。”楊金慶說。
楊金慶(右一)在制香車間檢查香品質量。受訪者供圖
20世紀80年代初,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拂神州大地,也將清苑香品“吹”到了海外。楊金慶用古法研制出了“香灰不落”的高品質“顯字香”,并銷往日本。
“顯字香”研制成功讓楊金慶信心大漲,意識到研發創新的重要性。“我們現在有幾十名研發人員,都是從廠子里選拔出來的優秀工人,他們懂技術、懂產品、懂用戶需求。”楊金慶說,“清苑香品早已遠銷海外,在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比較穩固的消費市場。”
隨著市場規模不斷擴大,手工制香效率低、質量難保證的劣勢顯現。近幾年,楊金慶帶領團隊研發出在成型加工、烘干和包裝等技術環節急需的輔助機器。
“新機器的加入不僅提高了產香效率,還確保了香品質量。”生產車間負責人楊俊明指著前不久剛投入使用的壓條機說,“機械化程度提高后,制作流程也規范了,周邊村民培訓后很快就可以上崗。”
據介紹,清苑當地有500多家進行原料采集、香品生產、包裝制作和設備加工的制香上下游企業,超過5萬人直接或間接從事香品生產工作。
村民在清苑一家農村手工制香工坊內做工。新華社記者 蘇凱洋 攝
受楊金慶影響,他的兒子楊雪明也從事制香行業。年輕人帶來了新活力,推動產業融合轉型、設立熏香產業技術研究院、建設文化產業園區……前不久,楊雪明帶領團隊在第四屆河北省文創和旅游商品創意設計大賽中獲得金獎。
“希望有更多人參與到制香工作中來,讓制香成為大家的事業,成為清苑引以為傲的鄉村產業。我們要讓這項古老的技藝融入新鮮血液,繼續香飄萬家。”楊雪明說。
記者:蘇凱洋、鄒尚伯、張瑋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