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在技術創新的同時,如何制定符合其發展規律,規范其發展行為的原則框架,值得行業深思。發展并延伸互聯網醫院服務,包括互聯網就醫服務、互聯網診療服務、醫聯體遠程醫療服務,最終達成面向醫務人員的“智慧醫療”、面向患者的“智慧服務”、面向醫院管理的“智慧管理”。
由于各醫療機構間的數據系統彼此封閉,各醫院依然處于一個個的“信息孤島”之中,這就嚴重阻礙了不同醫療機構之間相互轉診,以及居民電子病歷、健康檔案、患者購藥等信息互聯互通。以卒中為例,中國雖然擁有大量的卒中患者,但絕大多數的患者信息處于非結構化狀態。腦卒中相關數據分散在不同科室和系統中,就像一座座信息孤島,沒有發揮出應有的臨床和科研價值。
推動醫療機構應用互聯網等信息技術拓展醫療服務空間和內容,診前、診中、診后、線上線下一體化服務模式,稍稍慢一步就步步慢減少患者預約所占用的時間,甚至在醫院的會診、等待檢查檢驗的時間,這是需要開動腦筋的地方,也是緩解看病難的有力抓手,需要像廣西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這樣的標桿醫院先行探索,通過醫聯體遠程醫療平臺的構建,實現信息互通,逐步地從院內流程的優化轉變為診療全流程的整體加速,這就是科技的力量。
在我國,人口老齡化、慢病高速增長、醫療資源供需嚴重失衡以及地域分配不均等問題,造就了對智慧醫療的巨大需求;同時,我國人口基數大、產業組合豐富、人才儲備充分等特點,又給智慧醫療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基礎。在新技術廣泛應用下,即基于移動的數據消費、基于物聯網的數據收集、基于大數據的數據分析、基于云計算的數據分享逐步成為現實,我國智慧醫療建設隨之朝向標準化、集成化、智能化、移動化、區域化方向發展。
對于智慧醫院的大力推動,政府考慮更多的還是著眼于醫療資源分布的不均,加強醫聯體建設,提升基層醫療水平。焦雅輝曾提出,要把這一套智慧的“互聯網+”的手段,引用到醫聯體當中來,要在一百個城市醫療集團試點,在醫聯體內醫療集團內部建立信息化為支撐的遠程醫療系統、遠程會診系統、遠程教育系統、雙向轉診系統,并且真正意義的能夠探索實現患者從基層醫療機構到上級醫院就診,實現信息互聯、互通、共享,讓醫聯體能夠為患者提供連續一體化的診療服務,這是今年的一個工作重點。
“互聯網+”浪潮下,智慧醫療成為醫療信息化的最終目標。醫療智能化建設涉及內容眾多,包括臨床業務智能化、管理決策智能化、患者服務智能化、資源管理智能化、醫院物流智能化、樓宇智能化等,無疑將是醫療信息化未來的長期熱點。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通過移動通信技術提供醫療信息和醫療服務,已成為智慧醫療建設的重點內容,醫療移動化趨勢基本成型。移動醫療促進了以患者為中心理念的實現,并將朝著個性化、家庭健康監測、慢性病管理方向發展,同時其與電子病歷的結合將更加緊密。
以人工智能+醫療大數據為基礎的智慧醫療綜合體系建設供應商,將繼續不斷順應國家政策推行全面醫療信息化建設。技術的有效性以及臨床適用性是關鍵。縱觀行業,不乏先進技術的出現,而真正意義上解決臨床痛點、且具有廣泛適用性的技術和產品卻有“鳳毛麟角”之感。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