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社會 > 詳情

                  我們的節日 夏已盡立秋到

                  2023-08-07 10:01:48來源:青橙融媒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關于秋天的詩句有很多,這一首分外的唯美,既有夏日的余韻,又有初秋的清涼,恰如其分地寫出了初秋的愜意。8月8日這天就立秋了,這首詩中描寫的景色將會映照在青城大地上,讓我們在舒爽的天氣中走進秋天……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立秋到 天氣漸涼愈舒爽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也是秋天的第1個節氣。立秋一般在公歷8月7日至9日之間,這時太陽到達黃經135°,今年的立秋在8月8日這一天。當時間來到立秋,也就意味著一年已經過半,不得不讓人再次感慨時間的流逝。

                  據內蒙古自治區社會科學院草原文化研究所所長、研究員王海榮介紹,古代把立秋分為三候,“一候涼風至”,根據資料顯示,立秋后,我國許多地區開始刮偏北風,偏南風逐漸減少,北風給人們帶來了絲絲涼意;“二候白露生”,由于白天日照仍很強烈,夜晚涼風刮來形成一定的晝夜溫差,空氣中的水蒸氣清晨時在室外的植物上凝結成一顆顆晶瑩的露珠;“三候寒蟬鳴”,這時候的蟬感覺到陰氣上升,太陽光已成強弩之末一日不如一日,因而鳴叫得更加響亮、凄切。

                  立秋是秋天的開始,人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立秋之后天氣會一天比一天涼爽。說來也奇怪,立秋以后,不論白天多么酷熱,夜晚的風必定帶著一絲涼意。眼下三伏里的末伏還未開始,也就是沒有出伏,還有些炎熱,這種“秋夾伏”的現象被人們稱為“秋老虎”,民間有“秋后一伏熱死人”的說法。“據統計,呼和浩特常年入秋日為8月13日,幾乎是我國最早入秋的省會城市。”王海榮說,在呼和浩特,立秋迎涼爽,草原美景邂逅秋日情懷,同樣美不勝收。

                  貼秋膘 美味食俗迎秋日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每個節氣及節日的食俗也是一大亮點。立秋時節,民間有“貼秋膘”的習俗。比如,老北京的四合院人家,立秋時多燉肉、燒魚、燉雞、燉鴨,其肉多烹制成紅燒肉、白切肉或自制醬肘子肉,也有這天吃肉餡、螃蟹肉餡或瓜餡餃子的。天津、河北等地在立秋這天也有吃燉肉的習俗。在呼和浩特,人們則用鮮美的羊肉制作成美食貼秋膘,如烤全羊、手把肉、涮羊肉、羊雜湯、燒麥等。

                  除了“貼秋膘”,立秋時吃其他的東西可以統稱為“啃秋”,有些地方也叫“咬秋”。據王海榮介紹,這一習俗由來已久,清代張燾在《津門雜記·歲時風俗》中記載:“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這一習俗在北京、天津、河北一帶曾很流行,人們在立秋的前一天將南瓜、茄脯及香薷湯放在庭院中晾一天,于立秋日吃下,有消除暑氣避免得痢疾腹瀉的作用;在天津,立秋這天吃西瓜或香瓜,寓意炎炎夏日酷熱難熬,時逢立秋,將其咬住;江蘇等地則在立秋這天吃西瓜以“咬秋”,據說可以不生秋痱子;在浙江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燒酒同食,民間認為可以防瘧疾……

                  還有些地區立秋有吃雞蛋、吃秋桃子、吃豆腐渣的食俗。山東的一些地方,如青島、萊西等地區曾流行吃用豆末、青菜做成的豆腐渣,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吐也不拉”的俗語。

                  迎豐收 開啟收獲的大門

                  二十四節氣作為重要的農事指征,在生產生活方面有很強的指導意義。在呼和浩特,土左旗的香瓜在7月初就已經上市,大棚里的葡萄、蔬果也已經陸續成熟。如今已是8月份,立秋之際,最期待的大豐收時節就要到來。民諺有:“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立秋蕎麥白露花,寒露蕎麥收到家”“立秋摘花椒,白露打胡桃,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軟棗”。當這一年的辛勤勞作終將迎來回報時,農民的心情都是輕松愉快的。

                  王海榮告訴呼和浩特晚報記者,早在周代,逢立秋,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舉行祭祀儀式。到了唐代,每逢立秋日,要祭祀五帝。《新唐書·禮樂志》記載:“立秋立冬祀五帝于四郊。”宋代有“迎立秋”儀式。立秋這天,皇宮里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內,百官到場等候,立秋的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了!”這時,梧桐會應聲落下一片葉子,因此還留下了“一葉落知天下秋”的成語。

                  讓我們共同期待秋天的第一片落葉吧,它就像一把金黃的鑰匙,來開啟豐收的大門。

                  記者 王璐

                  標簽:

                  上一篇:呼和浩特市優質苜蓿進入第三茬收獲期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