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世界奶業大會上,呼和浩特市被國際食品科學技術聯盟正式授予了“世界乳業科技之都”的稱號。當天的世界奶業大會開幕式上,還有兩部重頭戲,分別是中國奶業協會授予呼和浩特市“中國奶業育種之都”稱號和國家乳業技術創新中心啟動。中國乳都呼和浩特的“科技”分量不斷加碼。
(資料圖)
從一棵草到一杯奶,呼和浩特奶產業鏈條中的各個環節都飽含科技的力量。
位于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盛樂鎮臺基營的蒙牛現代草業苜蓿草種植技術攻關基地,3000畝的苜蓿草長勢喜人。這里是呼和浩特市5個優質牧草技術攻關項目種植面積最大的基地。
“2019年開始,我們從國內外選了6個品種進行試種,通過連續四年的理化指標及飼喂效果評價,現在我們種植的苜蓿品種可以對標進口苜蓿的優級和特優級,飼喂的營養價值完全符合標準,更重要的是我們降低了成本,一頭牛一年吃我們的牧草,可以節約980元。”蒙牛現代草業執行總裁黃勇強介紹。
種好草,加大優質飼草種植面積,提升優質飼草自給率,是乳業發展的重要保障。2023年,呼和浩特市依托正時農業和現代牧業,分別在土左旗伊利生態廊道、和林格爾縣臺基營各打造一個1萬畝的紫花苜蓿種植觀光基地。今年,全市苜蓿種植達到17萬畝,青貯玉米種植110萬畝,燕麥草18萬畝,飼草總面積將達到145萬畝以上。
呼和浩特市委十三屆六次全會提出,乳產業要圍繞“育好種、種好草、養好牛、產好奶、建好鏈”的全產業鏈發展思路,下大力解決好草源、牛源、奶源等“卡脖子”問題,加快國家乳業技術創新中心投用,積極爭創國家草業技術創新中心,推動由“中國乳都”向“世界乳業科技之都”邁進。
賽科星研究院是內蒙古賽科星繁育生物技術(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全資的科技創新研發專業機構。研究院全力爭取國家重要奶牛種源繁育關鍵技術攻關項目,致力于解決種源“卡脖子”技術的攻關,實現種源自強。
賽科星目前擁有2座種公牛站,近年來,累計培育優秀種公牛380余頭,性控凍精生產能力為亞洲第一、世界第二,年產各類凍精約300萬劑,全國累計推廣應用超過670萬劑,累計繁育良種奶牛300萬頭,凍精產品銷量連續十一年位居全國第一,是國內市場占有率最高的育種公司。
“一直以來,我們都在大力推動奶牛育種體系建設和高品質的奶牛種公牛的培育,面向未來整個產業發展和奶業多元化的需求,我們將重點攻關奶牛抗病能力的提升和抗熱應激性能奶牛的培養。”賽科星研究院院長李喜和說。
在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畢克齊鎮小里堡村,坐落著全球智能化程度最高的綠色低碳觀光牧場——敕勒川生態智慧牧場,世界最先進的全智能無人擠奶機器人、飼喂機器人、推料機器人、清糞機器人等智能化設備令人贊嘆。
“這邊看到的全智能牛舍,就是泌乳期奶牛工作和生活的場所,在這里奶牛‘足不出戶’就可以完成擠奶工作,在其下方是2個80位的轉盤式擠奶設備……”順著工作人員指的方向,這座科技感滿滿的智慧牧場讓人大開眼界。牧場自2021年初開工建設,總投資7億元,占地1600畝,規劃奶牛存欄12000頭。
“牧場采用的智能化牧場管理系統可實時掌握本牧場奶牛的產奶量、采食量和運動量、發情等健康情況,奶牛每次擠奶都會進行一次大數據分析,相當于給奶牛進行一次體檢。系統會根據每頭牛的體檢結果,自動分析形成‘任務單’及時推送牧場專業人員,例如通過系統篩查出001號奶牛活動量下降且產奶量下降,通過自動分隔門系統將奶牛自動分隔出來,讓我們的獸醫及時進行保健護理,使其第一時間識別需要護理的奶牛。”工作人員介紹道。
據了解,伊利在全球范圍內擁有的自建、合建牧場近3000座,是全球最大的原料奶供應商。多年來,伊利在奶牛育種、牧草養殖加工、飼料營養、低碳減排等多個牧業核心技術領域開展科研工作,解決多項“卡脖子”技術難題,用科技力量有效推動牧業發展。
伴隨著國家乳業技術創新中心的正式啟動,中國乳業科技創新的大旗在呼和浩特高高飄揚。
“中心的定位是解決國家奶業發展的一些卡脖子技術問題,是我們國家乳業領域唯一的創新中心。”國家乳業技術創新中心科研項目管理經理梁超介紹:“中心目前已集聚90多位行業專家和700多位科研人員,形成了包括養殖、牧草、營養、健康等領域的完整的全產業鏈創新隊伍。”
乳業作為呼和浩特高質量發展的“頭號產業”,正在依托科技的力量闊步向前。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