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社會 > 詳情

                  每日時訊!婚事簡辦 文明新風入人心(深閱讀·關注婚俗改革)

                  2023-04-21 09:11:14來源:人民日報

                  核心閱讀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扎實開展高價彩禮、大操大辦等重點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治理。針對婚俗陋習,各地區各部門積極推進婚俗改革,開展專項治理,引領文明新風,婚事簡辦成為越來越多群眾的自覺行動。


                  (相關資料圖)

                  近年來,“天價彩禮”、婚禮惡俗鬧劇等現象引發社會關注。有的地方婚喪嫁娶講排場、搞攀比。

                  為遏制婚俗陋習、推進婚姻領域移風易俗,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推動各地因地制宜制定移風易俗規范,強化村規民約約束作用,黨員、干部帶頭示范,扎實開展高價彩禮、大操大辦等重點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治理;民政部門共確定32個國家級、近1400個省市縣級婚俗改革實驗區;農業農村部等8部門聯合印發《開展高價彩禮、大操大辦等農村移風易俗重點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治理工作方案》,在全國范圍內針對高價彩禮、人情攀比、鋪張浪費等陳規陋習開展專項治理,推動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

                  多地開展婚俗改革,塑造鄉村文明新風尚

                  去年12月30日是河北省邯鄲市肥鄉區東杜堡村村民趙可軒結婚的日子。婚禮一切從簡,3桌家常飯,兩位新人在30多位親朋好友的見證和祝福下完成了儀式。“現在村里倡導移風易俗,我們夫妻倆也不贊成高價彩禮和大操大辦。兩個人在一起踏踏實實過日子,比什么都重要。”趙可軒說。

                  2021年9月,肥鄉區被民政部確定為全國第二批婚俗改革實驗區。自此,以破除婚俗陳規陋習為突破口,肥鄉區成立區、鄉、村三級婚俗改革工作領導小組,由領導干部帶頭宣誓并簽訂“移風易俗、抵制高價彩禮”承諾書,帶動全區9.88萬戶家庭簽訂相關承諾書。肥鄉區民政局局長李繼彬介紹,當前,肥鄉區紅事盲目攀比、大操大辦和“天價彩禮”等不良風氣日漸減少,村民紅事支出大幅下降。

                  “治理婚俗陋習,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北京化工大學文法學院副教授程瑤瑤說,有的地方在婚俗領域存在大操大辦、攀比彩禮、鋪張浪費、低俗婚鬧等問題,“高價彩禮‘娶不起’、名目繁多的人情禮金‘送不起’,很多不良風氣給群眾帶來沉重負擔,人民群眾期盼對此進行有效治理。”

                  2018年起,民政部將婚俗改革作為一項重點工作進行研究部署,2020年印發《關于開展婚俗改革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并于2021年4月、9月分兩批次在全國確立了32個婚俗改革實驗區。目前,各實驗區大力推進婚姻領域移風易俗,高價彩禮、大操大辦等陋習有明顯好轉。大部分實驗區將限制高價彩禮、大操大辦等婚俗陋習納入村民公約、居民公約,引導新人將文明節儉理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鄉村文明水平大幅提升,社會和諧程度明顯增強。

                  專項治理全面鋪開,和美鄉村建設蹄疾步穩

                  “沒有彩禮嫁妝,沒有長長的車隊,沒有大擺酒席,簡約而溫馨。我們把婚禮省下的錢用于創業,帶動更多群眾增收致富。”回想起兩人的婚禮,河南省正陽縣寒凍鎮史莊村的王朝陽、郭水燕夫婦臉上仍洋溢著幸福的微笑。夫妻倆將辦婚事省下的錢用來種葡萄,帶動鄉親們一起發展生態種植,在當地傳為佳話。

                  為遏制婚俗陋習,正陽縣結合群眾收入、民心民愿,制定了全縣婚嫁彩禮“限高”倡導標準,引導婚嫁雙方降低彩禮數額,少要或不要彩禮;倡導勤儉節約,禁止大操大辦。

                  “高價彩禮、大操大辦等問題不解決,將影響鄉村發展和鄉村治理。”程瑤瑤說,一些脫貧戶、邊緣戶經濟承受力相對較差,如果把積蓄都消耗在迎來送往中,易產生致貧返貧的風險;講排場、比闊氣等也會造成大量浪費,擠占農業生產經營投資空間;一些地方人情名目多、禮金數額大,不少群眾背負沉重的“人情債”,一定程度上破壞了鄉村淳樸和睦的鄰里關系。

                  去年8月,農業農村部會同有關部門在全國范圍內組織開展高價彩禮、大操大辦等農村移風易俗重點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治理。目前移風易俗專項治理已全面鋪開,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均結合實際進行了部署,并細化工作措施;據不完全統計,九成以上的縣(市、區)已按要求深入基層開展調研,制定縣級移風易俗專項治理實施方案,確定具體治理重點問題,因地制宜提出治理目標和任務措施。

                  目前,一些地方陳規陋習蔓延勢頭已初步得到遏制。據農業農村部在12個省份建立的村級跟蹤觀察點反映,一些村民的思想認識也正逐步發生轉變,和美鄉村建設蹄疾步穩。

                  制度規范不斷創新,推進移風易俗有章可循

                  2月21日,在山東省鄒城市嶧山鎮大莊二村的婚慶服務中心,舉行了一場簡約而又浪漫的婚禮儀式。“這場婚禮由紅白理事會成員免費主持,場地由村里免費提供。”大莊二村紅白理事會成員姜永林說。

                  近年來,大莊二村將推進移風易俗、倡導勤儉節約納入村規民約,對紅白事程序進行了簡化,成立了紅白理事會和紅白事服務隊,義務為村民提供服務。“我們還規劃建設了農村社區服務中心,其中的婚慶服務中心,配備婚慶設施,免費供村民使用。”大莊二村黨支部書記姜豪說,移風易俗明顯減輕了大伙兒的負擔。

                  健全制度規范,婚事喜事與陳規陋習劃清界限。截至目前,全國已有43.9萬個行政村完成村規民約制修訂,充實移風易俗相關內容和約束性措施。河北、黑龍江、湖南、廣東等省份遴選發布優秀村規民約范例,引導提高村規民約質量;西藏制定《村規民約示范文本》,指導各地市制定務實管用的約束條款和懲戒措施。

                  此外,各地堅持制度創新,成立紅白理事會為婚喪嫁娶提供惠民服務。吉林延邊古城村通過細化紅白理事會工作規范,事前告知紅白事操辦規定,事中對操辦規模現場監督,事后與事主一起算“節支賬”,得到了村民的理解和支持。

                  “推進農村移風易俗,要常抓不懈、綿綿發力。”程瑤瑤認為,要拿出管用有效的實招真招,充分發揮村規民約以及紅白理事會、社會工作者等社會力量的約束、勸導和推動作用,通過規范化管理使婚介、婚慶公司等轉變成為婚俗改革的宣傳者,推動形成全社會共同推動婚俗改革的良好局面,切實減輕群眾負擔,助力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標簽:

                  上一篇:環球今頭條!呼和浩特市殘疾人教育就業托養水平不斷提高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