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在呼和浩特東郊開闊的平川上,一座銀白色的寶塔拔地凌空,直刺云天,大有“一柱擎天”之勢,這便是馳名塞外的萬部華嚴經塔。萬部華嚴經塔,蒙古語稱作“查干·索布爾嘎”,因其白色,所以俗稱“白塔”
萬部華嚴經塔高55.5米,基座圍長56米,呈八角七級,磚木混合結構,樓閣式。塔的第一層南面有門,篆書石刻“萬部華嚴經塔”方額,嵌于第一級塔門的門楣上。
萬部華嚴經塔的建筑年代,目前尚未見到可靠的文字記載,但從建筑特點和雕塑藝術手法來看,屬于遼代中晚期的建筑。塔下原來有寺有城,寺和城的遺址一直殘存到清代初期,但現在已經看不出顯著的痕跡了。
遼代興建了豐州城,在城內又建了大明寺。作為大明寺的一部分,為了存放眾多的“華嚴經卷”,修筑了這座古塔,因而該塔得名“萬部華嚴經塔”。
該塔整個塔體分為基座、塔身、塔剎三部分,塔體逐層微有收分,造型敦實、宏偉、穩健,融建筑藝術與雕塑藝術為一體,是呼和浩特地區現有的年代最久、通體最高的古建筑。
塔基座三層,為須彌座、蓮花臺,上為仰蓮瓣,中為束帶,下為俯蓮瓣。蓮瓣由下而上漸次伸出,逐層增大,用人工砍磨成型砌筑而成;花瓣曲線變化,自然流暢,手法細膩,優美逼真;輔以花托,蓮蓬構成朵朵怒放盛開的出水蓮瓣,頗為壯觀。塔身七級,平面布局由外壁、內部塔心壁及二者之間的回廊組成。塔心施“壁內折上式”梯道,通行上下。一二級為單路梯道,三級以上均為雙路通道。塔身門窗設置獨具匠心,凡單數層的正南北開券磚拱門,正東西砌出磨磚直欞假門;雙數層則相反,上下錯落,交替設置;其余方向均設磨磚直欞假窗,用以通風采光。回廊正面內側塔心壁均設龕,為供奉佛像、存放經卷之地。塔的第七層無塔心壁,塔室中空如庭,與北方游牧民族帳式穹廬頂的造型相近。塔檐采取“疊澀出檐式”,層層回收;每層均在八面檐下嵌以銅鏡,共計224面;每層轉角的第七層椽下系掛風鈴,風吹鈴響,增加了古樸典雅的風韻。唯塔身第一、二級的門窗兩側外壁嵌有磚浮雕,上有菩薩、天王、力士、佛像、花鳥、蟠龍等圖案,姿態優美,衣紋清晰,雕技精湛。塔剎自下而上,用剎桿將覆缽、相輪、寶珠、寶蓋和寶瓶串聯而成,靈光寶氣,如同極樂境地。
塔的位置在遼代的豐州城內的西北隅,距西北城墻約250米,距北城墻僅5米許。雖然城已夷為平地,但四周城墻尚隱約可辨。塔下原有寺及石香亭一座,亭柱上刻有金天輔年號,但現在亭和寺的遺跡已經蕩然無存。
遼金時代,萬部華嚴經塔不僅是善男信女的崇拜對象,而且是各族群眾登臨游覽的場所。這從塔上大量的題記、題詩中可以看出當年游客紛至沓來,登高遠眺的盛況。在各層壁的題字中,有漢文、蒙古文、藏文、契丹文、西夏文、女真文、八思巴文等,甚至還有敘利亞和波斯文等外來文字。說明題署者不僅來自祖國的四面八方,還有來自國外的旅游者。
萬部華嚴經塔歷經千年雨蝕風剝,清代以“白塔聳光”列入呼和浩特八景之一。(高培萱)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