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社會 > 詳情

                  天天看點:悠悠古白道

                  2023-04-10 09:15:01來源:呼和浩特日報


                  (資料圖)

                  位于大青山上的古白道(今呼武公路)自古以來不僅是兵家的必爭之地,戰略位置非常重要。而且,這條古道也是中原地區通往漠北,甚至是旅蒙商的唯 一通道。戰時是兵道,平時是商道,這就是古白道的特點。悠悠幾千年,在這條古道上發生過許許多多的故事,為它平添了幾分滄桑感和神秘感。

                  白道的稱謂是因為這條道路上的石頭顏色好像白石灰一樣而得名,它既是扼守陰山南北的咽喉要道,也是沿陰北去西行的必經之地,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據史料記載,古白道在元代時是從漠南通往漠北的主要干道之一,元朝政府通過這條路把軍旅糧餉等源源不斷地運送到漠北,與此同時,各種民間貿易也要通過這條道路轉送,大青山南面的糧食、布匹、鐵器等物質都是從這里外運的。公元1320年,當時的地方官員在今天的壩口子村修建道路后,立起了一座碑,碑名叫“平治甸城山谷道路碑”。這塊碑文詳細記載了白道的交通和豐州地區(今呼和浩特市東郊)的經濟情況。據碑文記載,古豐州“原高且平,墾耕牧養,軍民相差居止。郡南負黑河,青冢古跡仍存。郡北一舍有圍繞之山,名曰祁連。中有捷徑故道。甸城山谷,比之銀甕迢遙,漁陽險阻近爭一倍,抵天平七十余里——供需漠北,以軍旅糧儲為重計。又于三叉山路,深重狹隘之處,設置巡兵警捕一所,盜賊畏服,商旅通行,路不拾遺,民無病涉。”從上面的這段文字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白道是元代從豐州向漠北運送“軍旅糧儲”的“捷徑故道”,豐州官府為了保護軍旅糧儲,還派出“巡兵警捕”來保護。而康熙皇帝西征噶爾丹的時候,也是由白道通過大青山的。此外,古白道還是重要的商旅通道,是草原上的“絲綢之路”,清朝時期的“走西營”“走北營”,說得就是內地的商旅們通過古白道去西營巴里坤、烏魯木齊、伊犁和北營喀爾喀、科布多、塔速兒等地經商的事情。

                  由于古白道的重要位置,北魏時期在這條道路上設置了“白道守備”“白道軍事”等將領,北魏名將段進等人都曾經駐守過白道。而從北魏到隋唐時期,以白道相連的陰山一帶,成為中國歷史上一些帝王將相的發祥地。公元398年,北魏道武帝將2000余戶內地居民遷往了北邊,北周先祖宇文陵也“徙居武川”。隋文帝楊堅的五世祖楊元壽在“魏初為武川鎮司馬”,唐高祖李淵的四世祖李熙,就曾經“領豪杰,鎮武川,因家焉”。此外,北周皇帝宇文泰及“關隴集團”中的許多人都是武川人。唐朝的時候,還專門在北魏盛樂古城(今呼和浩特市和林縣境內)設置了單于都護府,以加強對白道和漠北地區的管理。唐太宗貞觀三年(公元629年),唐朝名將李靖等人出兵白道,北上襲擊匈奴大獲全勝。所以說,古白道具有深厚的歷史價值、人文價值和社會經濟價值。(冬雨)

                  標簽:

                  上一篇:粵蒙"百萬人互游"港澳首發團開啟草原之旅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