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社會 > 詳情

                  春和景明 緬懷先賢

                  2023-04-03 15:16:13來源:呼和浩特晚報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每到清明,這首詩就不由得浮現在腦海里。4月5日是清明節氣的開始,也是傳統節日清明節。我們在清明節這一天祭祀先祖、英烈,也會播種、春耕、踏青,所以,這是一個不忘來路,也不停止奮斗的時節。


                  (資料圖片)

                  綻春意景清明 踏青賞景春意更盛

                  清明是我國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4月5日前后為清明。《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載“三月節……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歷書》中寫道:“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

                  每個節氣十五天,每五天為一候,清明有三候,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鵪;三候虹始見。意思是在這個時節先是白桐花開放,清香怡人;接著就是喜陰的田鼠不見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最后就是清明以后,雨水變多,能夠看到雨后彩虹。從這三候不難看出,隨著清明的到來,天氣越來越暖,踏青游玩可以安排上了。

                  有句農諺說得好,“清明前后,種瓜點豆”。隨著氣溫升高和雨水的降臨,正是適合農作物耕種的時候。除了農作物開始耕種以外,每年清明節氣期間,首府的桃花綻放也讓人特別期待,據呼和浩特市氣象局工作人員介紹,我市的桃花盛開期在4月9日至11日,屆時桃花將盛放,開花率為 70%以上,達到鼎盛時期,非常適合觀賞。

                  捏寒燕戴花串 本土節俗更有特色

                  清明是一個節氣,清明節則是我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是僅有的以二十四節氣之一為節日徽記的全民性節日,它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歷史上,清明節的發展復雜而漫長。據本土作家、民俗學者曹建成介紹,最早在清明前后,有民間節日“上巳節”和“寒食節”,一開始老百姓是分開過這兩個節日的,“新中國成立后,人們便把‘上巳節’中的踏青、沐浴、郊游與‘寒食節’的祭祖掃墓等習俗融于清明之中,形成了今天的清明節習俗。”

                  上巳節,在每年農歷三月初三,形成年久。《周禮》鄭玄注:“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漢代定為節日,并留有神話傳說故事“三月三西王母娘娘誕辰,在瑤池開蟠桃會,眾神仙祝壽,引麻姑獻壽”。曹建成表示,上巳節是人們郊外踏青游玩的節日,因為經過一冬之蘊藏,人們需出門調節一下情緒,便走出家門到郊外活動,放風箏、打秋千等,稱踏青或郊游。舊時還有“祓除畔浴”之說,即南方三月三到河邊洗除舊污,清潔身體,除晦氣,并進行娛樂活動。民間傳說戲劇《白蛇傳》《楊八姐游春》,說的就是三月三郊游的故事。

                  而寒食節至今有2600多年的歷史。每年冬至后第105天,為紀念介子推而設。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寒食節十分流行,清明節尚未形成。內蒙古自治區社會科學院草原文化研究所所長、研究員王海榮告訴呼和浩特晚報記者,在唐代,清明節作為節日開始形成。《大唐開元禮》中規定:“寒食通清明,每逢寒食,放假三日。”《唐會要·卷八十二·休假》記載,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開始寒食清明放四日假,唐代宗大歷十三年開始寒食清明休假增至五日,唐德宗貞元六年開始寒食清明前后各給三天。也就是說,從唐代開始,“清明”正式成為官方節日。寒食節被唐玄宗欽定在清明日前二日,放假三天,至此,寒食與清明合為一體,寒食節的習俗也就成為了清明節的節俗。

                  本土作家、民俗學者曹建成回憶說,早年,歸化城民間在此日有捏寒燕和給小孩子戴“花串”的習俗。寒燕是用面粉捏成姿態各異的小鳥,蒸熟后點睛、唇,插圪針(荊棘)上或用線串起來,可欣賞也可食用,是早年孩子們喜愛的食物。相傳,小孩吃寒燕能除疾。此外,寒食節期間,還要給小孩子戴由紅、蘭、黃、綠、紫五色布剪成1厘米左右的圓片用三分長枳芨桿串起來,稱“花串”。按孩子虛歲定數縫在孩子肩上,男左女右。

                  祭先人敬英烈 掃墓祭祖慎終追遠

                  清明節在國人心中意義非凡,這一天大家都會掃墓祭祖,寄托哀思和想念。王海榮講道,過去,人們一度曾把“燒包袱”當成祭祖的主要形式,即在臨近清明之前的“單”日,趕到墳塋之前和在街道上燒紙。所謂“包袱”也叫“包裹”,是指孝屬從陽世寄往“陰間”的郵包,里邊裝有冥錢和金銀疊成的元寶、果子,有的還要燒香秉燭,擺上供品,跪拜行禮之后方才焚燒。

                  如今,隨著時代發展,人們的祭祖方式發生了變化,推行文明掃墓,人們通過鮮花祭祀、音樂祭祀、網上祭祀、家中祭祀、植樹祭祀、社區公祭、擦掃墓地(碑)等多種形式,表達心緒、寄托情感。除了祭祀親屬之外,現在尤為重視在這幾天緬懷革命先烈之風。王海榮表示,這一點與清明節一貫的主題和傳統內容極為契合,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人文精神。

                  標簽:

                  上一篇:當前播報:呼包鄂200余名足球少年決戰綠茵場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