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近年來,伴隨數字經濟的發展,新型消費、平臺消費逐步成為消費日常,但也引發了新的消費糾紛。我國是人口老齡化程度比較高的國家之一,如何保障老年人在數字經濟背景下的消費權益成為大家關注的重點。日前,中國消費者協會消費監督部主任張德志接受媒體專訪時表示,老年人要做好個人信息保護。
重視老年人金融維權,做好個人信息保護
張德志表示,從宏觀角度來看,近年來針對老年人的詐騙行為時有發生,老年人在金融領域的消費維權應該引起足夠重視。雖然平臺、App等對一些違法商品或服務有攔截功能,并對轉賬風險進行提示,但也難以對抗不法分子采取的多種手段和途徑。
隨著移動支付的普及,轉賬即時到達,讓老年人遭遇詐騙造成損失的概率提高了。主要因為老年人安全防范意識較差,比如對賬號密碼保護不夠,容易被誘導操作。建議老年人設立兩個賬戶,把基本賬戶和平時用于消費的賬戶適當分開,降低損失程度。
另外,智能穿戴產品涉及個人信息保護問題,老年人在得到免費產品過程中,可能需要大量個人信息登記。所以,面對這種情況,老年人要做好個人信息保護。有些智能產品開始免費,一兩年后要收費,需要判斷產品體驗情況,如果合理收費獲得相應服務,也可接受。如果產品服務及價格不及預期,可以停止使用。
建議老年人規避高息攬儲、高回報率的金融產品
張德志認為,老年人理財希望“錢能生錢”,這也是一種養老焦慮。金融詐騙瞄上老年人,主要是老年人有存款,會購買一些自己并不了解且不適合自己的基金、保險等。老年人應規避高息攬儲、高回報率的金融產品,傾向穩健理財,相對有保障。目前,市面上還存在短視頻教授理財、防騙方法等模式,然后添加微信入群等,可能有一堆“托”圍獵老年人,對此也要提高防范意識。
慎重選擇“以房養老”
張德志表示,“以房養老”帶有金融性質,涉及問題很多,一定要慎重選擇,如用房屋未來產權提升自己現在的生活品質,要找好主體,簽好協議,留存好憑證。一旦出現問題,如產權已經過戶,還會面臨善意第三人的問題。即使是責任方,也有不同比例責任分擔及償還能力不足等問題。受害人最后能夠保住房產又不受損失的概率比較低。這種糾紛處理起來也非常難,不僅是民事案件,往往還涉及刑事犯罪。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