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社會 > 詳情

                  新高考來了 如何報?怎么考?——市教育局組織專家解讀新高考政策

                  2023-03-16 08:07:01來源:呼和浩特日報

                  2022年6月27日,《內蒙古自治區(qū)深化普通高等學校考試招生綜合改革實施方案》由自治區(qū)政府新聞辦正式發(fā)布。從2025年起,也就是2022年升入普通高中一年級的學生將首次參加新高考。那么,什么是新高考?怎么考?各校如何應對?為了讓學生、家長充分了解、正確認識新高考,市教育局組織市教育教學研究中心、市招生考試中心以及我市部分優(yōu)質高中的專家、負責人進行了政策解讀。

                  新高考來臨 改革之勢正進行

                  于秀娟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市教育教學研究中心主任于秀娟介紹:2022年6月27日,《內蒙古自治區(qū)深化普通高等學校考試招生綜合改革實施方案》由自治區(qū)政府新聞辦正式發(fā)布,我區(qū)作為全國第五批啟動高考綜合改革的八省區(qū)之一,改革目標是從2022年秋季入學的普通高中一年級學生開始,實行基于統(tǒng)一高考和高中學業(yè)水平考試成績、參考綜合素質評價的高校考試招生模式;到2025年,基本形成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高校考試招生制度,健全促進公平、科學選才、監(jiān)督有力的高校考試招生體制機制。實施新高考后,普通高考考試科目不再分文理科,而是實行“依據統(tǒng)一高考成績和學業(yè)水平考試成績、參考綜合素質評價”,即“兩依據、一參考”的高校考試招生模式。

                  新高考方案發(fā)布之后,市教育局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組織了旗縣區(qū)教育局長層面、校長層面、教師層面的各級各類政策學習、解讀以及培訓。

                  什么是“3+1+2”模式

                  劉永強

                  市招生考試中心主任劉永強說:“‘3+1+2’模式中,‘3’指語文、數學、外語三門全國統(tǒng)考科目;‘1’指從普通高中學業(yè)水平選擇性考試首選科目物理或歷史中選擇一門參加考試;‘2’指從普通高中學業(yè)水平選擇性考試再選科目化學、生物學、思想政治、地理中選擇兩門參加考試。而高考改革后,考生總成績由語文、數學、外語3門全國統(tǒng)考成績和3門選擇性考試科目成績構成,滿分750分。其中語文、數學、外語科目每門滿分150分,選擇性考試每門滿分100分。”

                  新高考到底怎么考

                  仝靜

                  新高考怎么考?考試變化有哪些?對此,市第一中學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仝靜介紹:新高考包括普通高中學業(yè)水平考試和普通高等學校招生統(tǒng)一考試。普通高中學業(yè)水平考試又分為合格性考試和選擇性考試。合格性考試成績作為普通高中學生畢業(yè)、高中同等學力認定、高職院校分類考試招生的重要依據;選擇性考試成績計入普通高等學校招生錄取總成績。

                  那么,普通高等學校如何對考生提出選考科目要求?仝靜說:“普通高等學校結合自身辦學定位和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按照教育部的規(guī)定,對每個具體專業(yè)提出選考科目要求。如某高校的某專業(yè)組對選擇性考試科目要求為‘物理’和‘化學’,則表示考生3門選擇性考試科目中要選考物理和化學方可報考該專業(yè),對另1門選考科目則沒有要求。”

                  合格性考試和選擇性考試有什么不同

                  劉瑞軍

                  內蒙古師范大學附屬第二中學副校長劉瑞軍介紹:合格性考試和選擇性考試雖然都屬于普通高中學業(yè)水平考試,但在功能、科目、時間以及次數等方面均有不同。

                  一是功能不同,可以理解為用途不同。合格性考試,是達標考試,測試學生的學業(yè)水平是否達標,成績用來決定是否發(fā)放畢業(yè)證書和同等學力證書。選擇性考試,是水平測試,測試學生的學業(yè)水平高低,成績是普通高等學校招生的重要依據。

                  二是考試科目不同。合格性考試,包括《普通高中課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訂)所設定的國家課程,有語文、數學、外語、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學、體育與健康、藝術、通用技術和信息技術13門科目,還有物理、化學、生物學和通用技術等科目的實驗技能操作測試。選擇性考試,科目包括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學6門科目。學生首先在物理、歷史中選擇1門為首選科目,再從思想政治、地理、化學、生物學中選擇2門為再選科目,共選擇3門科目參加選擇性考試。

                  普通高中在校學生應在相應科目合格性考試成績合格的基礎上報考選擇性考試科目。

                  三是考試時間和次數不同。合格性考試安排在高一年級第二學期、高二年級兩個學期和高三年級第一學期的期末,普通高中在校生首次參加考試不得早于高一年級第二學期末,高一年級最多允許考4門,高三年級第一學期結束前須完成全部合格性考試;每門課可以參加兩次考試。選擇性考試和統(tǒng)一高考同期進行,每門課只能參加一次考試。

                  四是考試內容不同。以《教育部關于印發(fā)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語文等學科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為依據。“合格性考試”內容為必修模塊;“選擇性考試”內容為必修模塊和選擇性必修模塊。

                  五是考生不同。普通高中在校學生均須參加合格性考試,中等職業(yè)學校學生和社會人員也可報名參加合格性考試。選擇性考試對象為符合教育部和自治區(qū)規(guī)定的普通高校招生考試報名條件并已報名參加我區(qū)普通高校招生考試的人員。

                  六是難度不同。選擇性考試相較于合格性考試,試題難度更大。

                  七是考試成績的呈現方式不一樣。首先要區(qū)分成績和分數這兩個概念,成績的呈現方式很多,常見的有分數、等級和合格與否等。合格性考試的成績呈現方式是“合格”“不合格”,選擇性考試的成績呈現方式為分數,其中首選科目歷史和物理成績?yōu)樵挤郑龠x科目思想政治、地理、化學、生物學以等級轉換分呈現。

                  3+1+2模式和傳統(tǒng)模式有什么不同

                  新高考之下,“3+1+2”模式與傳統(tǒng)模式存在較大差異。新高考以歷史、物理為首選科目,有12種組合供學生選擇。劉瑞軍說:“首先是名稱不同。在新高考中,語文、數學、外語考試,叫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招生統(tǒng)一考試,其余的3門選考科目考試,叫普通高中學業(yè)水平考試,是選擇性考試。其次,新高考的選擇性增強了。傳統(tǒng)模式只有文科、理科兩種選擇,新高考以歷史、物理為首選科目,一共有12種組合供學生選擇。”

                  老師輔導 ■記者 劉清羽 攝

                  同時,新高考中高校錄取要參考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學生日常要注意搜集和整理自己成長經歷中比較典型的材料和突出成果,按照學校部署及時錄入自治區(qū)綜合素質評價管理系統(tǒng),形成綜合素質電子檔案,供高校錄取參考。且考試成績的計算方法不同了,新高考兩門再選科目成績以等級轉換分數計入普通高校招生錄取總成績。

                  最后,招生錄取不同。自2025年起,普通高等學校統(tǒng)一考試招生按物理科目組合和歷史科目組合分列招生計劃、分別劃定最低錄取控制分數線;合并一本二本批次,實行平行志愿投檔錄取模式。具體招生錄取辦法在當年招生錄取文件中明確。

                  首選科目為物理:適合邏輯思維能力強的學生

                  那么,考生如何選科,首選科目為物理或歷史分別會有哪些特點?仝靜說:“首選科目為物理科目,主要以報考理工科專業(yè)為主;物理組可報的專業(yè)范圍很廣;物理組在高校招錄人數多,高中開設的班級相對較多。”

                  舉例來說:如“物理+化學+生物”。選擇這個組合的優(yōu)勢是專業(yè)選擇面廣,學科之間關聯緊密,記憶內容較少,理解的內容較多。“物化生”三個科目偏重于理解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考查,一般記憶的內容很少。但是,這個組合的學習難度大,選科人數多且優(yōu)生多,競爭尤為激烈。這個組合適合理科邏輯思維能力大幅度優(yōu)于文科,目標工程類院校,同時大學不考慮學習哲學、歷史類專業(yè)的學生。從專業(yè)角度看,“物化生”組合的可選專業(yè)較多,專業(yè)覆蓋率達95%左右,不能選擇的專業(yè)基本為哲學類、歷史類專業(yè)。除此之外,其他絕大多數專業(yè),該選科組合的學生未來都可報考。

                  再比如:“物理+化學+地理”。仝靜介紹:這個學科組合的優(yōu)勢是專業(yè)覆蓋率高。學生可選擇專業(yè)面廣,除限制必選科目的專業(yè)外,該組合適用于理學、工學、經濟學以及部分文學專業(yè)。

                  學科關聯度高。地理科目的研究學習離不開物理基礎,此外物理、化學、地理三門科目與數學學科中一些通用理科思維以及計算等都是互通的。學科學習關聯度高,不會有科目之間的割裂感。

                  得高分概率高。對于成績優(yōu)秀但又不是頂尖的學生,可以通過選擇物理、化學、地理的組合提高排名,一定程度上避免與頂尖學霸的正面競爭。

                  學習有一定調劑性,不至于太枯燥。“物化地”科目組合,學習過程中可以互相調劑,避免沉溺在枯燥的刷題中。

                  當然,這個學科組合的劣勢同樣存在。仝靜說:“這個組合的學習難度大。特別是物理學科,化學和地理雖然相對簡單,但是偏向理科思維考查,學生拿高分也不是易事。同時,其競爭壓力大。選擇該組合的考生,一方面物理、化學要與頂尖學霸競爭,另一方面地理科目選考人數較多,整體競爭壓力較大。還有就是目標專業(yè)選擇可能受限。地理科目對于計劃學習工科和醫(yī)學類的學生幫助不大,在專業(yè)的選擇上會受到一定的限制。”

                  那么,這個學科組合適合哪些學生?仝靜表示,其更適合邏輯思維嚴謹,善于總結思考;偏愛動手實驗,且理科優(yōu)勢明顯;記憶力尚可,不排斥背誦;喜歡研究開發(fā)性工作,生涯規(guī)劃偏向于科研技術型;一般目標基于高層次院校,成績次頂尖的學生群體。

                  首選科目為歷史:優(yōu)劣勢各有不同

                  首選科目為歷史的組合,又有哪些優(yōu)劣勢?仝靜進行了舉例說明。比如“歷史+政治+地理”學科組合,它的優(yōu)勢是對文科專業(yè)非常友好,利于以后考研、考公務員及事業(yè)單位。學科之間關聯度很大,文科學霸在賦分后易得高分。

                  其劣勢是整體專業(yè)覆蓋率低。這個“老文綜”組合最大的缺點還是總體專業(yè)選擇受限,未來可選專業(yè)不足50%,尤其是在理工類專業(yè)選擇上受到很大限制。因為不少高校專業(yè)要求是必須要搭一門理科,所以一門理科都不搭的純文科組合在專業(yè)上就受到很大限制。其次是試題靈活,難拿高分。再者區(qū)分度小,競爭激烈。若大學學習理科知識,難度可能會變大。

                  仝靜分析,本組合適合的學生類型:文科成績優(yōu)異或理科成績很弱,且對大學的專業(yè)選擇有明確的目標;喜歡歷史、關注社會時政,文科思維明顯強于理科;在各類國學大賽、作文大賽中取得優(yōu)異的成績;致力于考取漢語言文學、新聞學、社會學、國際政治等專業(yè);想選藝術專業(yè)、傳媒專業(yè)的學生。

                  再比如“歷史+政治+化學”。仝靜說:“此學科組合的優(yōu)勢是文科優(yōu)勢較強,學科關聯度較高。組合中兩個文科之間本來學習關聯度就很大,要求的都是文科思維能力。化學相對于物理,邏輯思維要求不高,反而要求有很高的文科能力,如記憶、歸納總結等;專業(yè)覆蓋率高于其他偏文組合。組合中歷史和政治都是文科,但由于有一個理科的加入,一定程度上規(guī)避了專業(yè)覆蓋的問題。”

                  仝靜認為,該學科組合的劣勢在于理工科專業(yè)受限。畢竟組合整體偏文科,專業(yè)覆蓋面還是沒有物理的可選范圍廣,不適合工科尖子生,因為只有學了物理才有機會考進工科名校的相應專業(yè)學習。其次是需要一定的思維轉換能力。在三個科目兼顧的同時,需要學生在各種思維中靈活切換。適合的考生類型是比較偏好文科,歷史、政治成績在校內較為優(yōu)秀;對化學有一定喜好,或化學成績在3門理科當中更為優(yōu)秀;有文科偏好但對地理學科不感興趣;文字表達能力和記憶能力強,邏輯思維相對不太強;未來報考專業(yè)主要集中在人文社科類;有考研、考公務員目標的學生。

                  ●呼和浩特日報記者 苗青 文/圖

                  標簽:

                  上一篇:當前通訊!11項提名得7獎《瞬息全宇宙》為何橫掃奧斯卡?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