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邢楷林(中)在演出前化妝
位于新城區保合少鎮的惱包村,近年來因其江南水鄉園林風光和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村。春節期間,網紅村里的民俗表演吸引了大量游客,表演隊伍中,踩高蹺的被人們稱為“大波浪”的邢楷林因技藝高超而引人注目。“看他踩高蹺特別喜慶、有年味。”很多游客都是在抖音、快手短視頻平臺看到這一網紅的精彩演出慕名而來。
邢楷林1996年出生,身為小伙子的他為了能演好這一角色,不斷揣摩,做好每一個細節,惟妙惟肖的演出也讓他成為一名擁有5.8萬粉絲的網紅,也成為呼和浩特非遺文化高蹺表演的標志性人物。
說到造型,邢楷林介紹說,“服裝造型是經過4年不斷揣摩才定下來,這套服裝很有歷史感,紅大衣是我媽媽當年出嫁姥姥給的衣服,綠毛衣是奶奶給的。”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邢楷林經過十幾年的專業技巧學習,才能在1.7米的高蹺上靈活表演。“我從小喜歡表演,9歲就和姥姥扭秧歌,剛開始姥爺就拿家里桌子腿卸下來做了一個高蹺給我練習,12歲上大高蹺。我覺得踩高蹺特別威風,正是這份喜歡讓我堅持了十幾年。為了提高動作專業性,我師從自治區非遺文化傳承人——‘蹺王’王全偉,剛開始我的反串還扭得不太像,一顰一笑,每一個動作,都離不開師傅王全偉的精心設計和指導。”
在邢楷林看來,演好“大波浪” 這一形象的秘訣一就是和觀眾熱情互動,“演出的時候我的眼睛就基本不離開觀眾,我要看他們的狀態來調整我的狀態,一來一去不就演活了。”秘訣二就是創新動作,“我的動作別人模仿不了,其他人扭是上半身扭或下半身扭,我是半個身子上下一起動 ,為了確保安全,每個動作我先在地上練習了百遍以上才上高蹺表演。此外,我在坐蹺時加入兩腿擺動、下腰等高難度動作。”
其實,踩高蹺并不是邢楷林的本職工作,“我是一名中醫大夫。作為賽罕區非遺文化的傳承人,這個身份也讓我多了一份責任,在業余時間我給高蹺愛好者講授技巧,我的學員最小4歲,最大50多歲,累計教授30多人,希望能將非遺文化代代傳承下去。”(實習記者 劉艷霞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