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市場波動,有的人采取的是“扔掉手機,不看行情”的逃避式投資方式,隨之靜待三五年甚至更久,回看收益卻覺得超乎預期。這是一種通過容忍市場正常波動、換取中長期收益的表現。
在長周期的養老投資中,適度增配權益類資產亦是如此。不急,“讓子彈多飛一會”,讓收益慢慢抵達。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但有些風險平常難以敏銳捕捉和感知,往往需要經過較長時間的積累才會顯現出來,容易被我們忽略或者輕視。
年輕時,我們忙于眼前的工作和生活,很容易忽略幾十年后步入老年所必須面對的養老風險。
試想這樣一種場景,同樣用100元買豬肉,在上世紀70年代可以買108斤豬肉,在2000年只能買18斤豬肉,在2022年只能買3斤了。相比過去,錢的購買力下降了。
這就是所謂的通貨膨脹風險,由于物價上漲所導致的貨幣購買力和投資的實際收益率下降了。
從投資收益率來看,如果一項資產的年化收益率是3%,通脹率是4%,實際收益率其實是-1%,雖然資產看起來增值了,但購買力實際上是縮水了。
倘若你持有現金或者收益率偏低的金融產品,短期可能沒有大問題,一旦拉長時間,就可能受到通脹風險的影響,周期愈長,潛在的通脹風險愈高。
人的一生,生命長度是未知的。由于難以精準預測退休后的壽命長度,因此我們無法確定要準備多少養老錢。這是長壽風險,指的是當生存年齡超過預期年齡后所帶來的風險。
年輕時,我們總喜歡“買買買”,在收入大于支出時,消費帶來的更多是快感。但到年老時,收入不能再覆蓋支出,如果年輕時積累的財富不夠用,消費帶來的可能就是焦慮了。
全國老齡辦發布的《國家應對人口老齡化戰略研究總報告》顯示,一個人一生大約2/3的醫療消費發生在65歲以后;60歲及以上年齡組的醫療費用是60歲以下年齡組的3-5倍。隨著預期壽命延長,年老時醫療、照護等所需費用更高。
如果我們儲備的資金不夠花,那么本來令人高興的長壽,就變成了風險。
要想抵御養老風險,實現退休后的“閑庭信步”,需要提前規劃養老投資。
雖然投資權益類資產短期有波動,但拉長時間來看,權益類資產的長期收益率較高,更能幫我們實現資產的保值增值。
適度增配權益類資產,進行更加科學、多元化的配置,通過長期持有熨平波動,增厚預期收益,也許才是多攢“余糧”、抵御未來風險的更優途徑。
標簽:
云錫集團資源開發有限公司云南省元陽縣墮谷鉛鋅礦建設項目征求意見稿公眾參與公開信息_全球新資訊
2023-05-082019年古德伍德速度節將有一些重大變化
2023-05-08駐韓美軍“毒窩”改建兒童公園 污染問題引擔憂_觀天下
2023-05-08正陽門下1080下載_正陽門下下載迅雷|全球通訊
2023-05-08數字經濟時代電商領域知識產權如何保護?80余位專家學者在渝討論_全球新資訊
2023-05-08茂名市長達氣體有限公司_關于茂名市長達氣體有限公司的簡介_焦點速遞
2023-05-08肝硬化晚期能活多久_肝硬化可以活多久
2023-05-08環球今頭條!【賽馬娘怪文書】關于馬娘發情期的一些事(目白麥昆&米浴篇)
2023-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