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又名“金剛座”、“須彌壇”,源自印度,系安置佛、菩薩像的臺座。
(資料圖片)
2、須彌即指須彌山,在印度古代傳說中,須彌山是世界的中心。
3、另一說指喜馬拉雅山(又名大雪山)。
4、用須彌山做底,以顯示佛的神圣偉大。
5、我國最早的須彌座見于云岡北魏石窟,是一種上下出澀、中為束腰的形式。
6、迨至唐、宋,上下澀加多,且有蓮瓣之類為飾,束腰部分顯著加高,并有束腰柱子(蜀柱)將之分割成若干段落,這類形制在宋代叫做“隔身版柱造”。
7、但宋代南方有的不用束腰柱子,而用鼓凸出的曲線。
8、唐塔上出現兩層用須彌座作承托的佛像、塔幢、壇臺、神龕、家具以至古玩與假山。
9、須彌座已從神圣尊貴之物,發展成為由土襯、圭角、下枋、下梟、束腰、上梟和上枋等部分組成一種疊澀(線腳)很多的建筑基座的裝飾形式,通常用于尊貴的建筑物基座。
10、后來一些家具,如屏風之類的底座也經常采用這種形式。
11、 一種側面上下凸出,中間凹入的臺基,由佛座逐漸演變而來。
12、最早實例見于北魏石窟,形式比較簡單,雕飾不多。
13、從隋唐起使用漸多,成為宮殿、寺觀等尊貴建筑專用的基座,造型也逐漸復雜華麗,并出現了蓮瓣、卷草等花飾和角柱、力神、間柱、門等。
14、宋《營造法式》中規定了須彌座的詳細做法,上下逐層外凸部分,稱為疊澀,中間凹入部分稱束腰,其間隔以蓮瓣。
15、從元朝起須彌座束腰變矮,門、力神已不常用,蓮瓣肥碩,多以花草和幾何紋樣做裝飾,明清成為定式。
16、但在相似大小的建筑物中,清式須彌座欄桿尺度較宋式為小. 須彌座:是由佛座演變來的,形式與裝飾比較復雜,一般用于高級建筑(如宮殿,壇廟的主殿,及塔、幢的基座等等)----《中國建筑史》。
本文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標簽:
長春一小區發生爆炸,目擊者稱現場玻璃碎了一地,急救中心:接到傷員已送醫
2023-05-01B站第二屆紀錄片開放周來襲,3572部紀錄片片庫免費開放_世界百事通
2023-05-01武漢一熱門景區緊急聲明:嚴禁!
2023-05-01全球關注:文心說新聞丨再次“封橋封路” 寵粉 重慶是認真的
2023-05-01廣州:開展“一手房帶押過戶”
2023-05-01共話中國經濟新機遇|歐洲旅游業熱盼中國出境游紅利|當前熱文
2023-05-01世界關注:美國地質勘探局:日本Katsuren-haebaru東南偏東方向80公里發生5.4級地震
2023-05-01“五一”假期第二天 江西贛州鄉村旅游人氣旺-時訊
2023-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