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蘇富比50周年春季拍賣剛剛落幕,此次春拍,一代船王趙從衍1987年以572萬港幣拍得的“明永樂御制青花云龍紋執壺”釋出,最終以6000萬起拍,9100萬落槌,連傭1.07億港元易手,在36年間升值超過18倍之多。該壺也是此次春拍四件過億拍品之一。然而,在青花瓷的拍賣紀錄中,它甚至都無法進入前十名。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來看看前十名都是哪些稀世珍品吧(國內拍賣排名,不含世界范圍)。
第十名 明永樂青花如意垂肩折枝花果紋梅瓶
尺寸:36.5cm
香港蘇富比拍賣有限公司2011秋拍
成交價:138,301,200(RMB)
第九名元青花凸雕海水龍紋象耳瓶 (一對)
尺寸:高63.5cm;直徑14.2cm;BD17.7cm
澳門中信國際拍賣有限公司2014春拍
成交價:203,412,000(RMB)
第八名明宣德青花魚藻紋十棱菱口大盌
尺寸:直徑23cm
香港蘇富比拍賣有限公司2017春拍
成交價:204,072,413(RMB)
第七名明宣德青花海水白龍紋扁瓶
尺寸:高45.8cm;C8.1cm
江蘇萬達國際拍賣有限公司2011春拍
成交價:224,000,000(RMB)
第六名元青花人物故事罐
尺寸:高27.3cm;直徑19cm
澳門中信國際拍賣有限公司2014秋拍
成交價:254,058,000(RMB)
第五名元代青花人物故事武松打虎罐
尺寸:高28cm;直徑21cm
澳門中信國際拍賣有限公司2013春拍
成交價:323,610,000(RMB)
第四名元青花云龍紋象耳瓶
尺寸:高63.6cm;直徑14cm;底徑15.6cm
澳門中信國際拍賣有限公司2013春拍
成交價:398,160,000(RMB)
第三名明洪武青花纏枝牡丹紋龍耳瓶
尺寸:高58cm
澳門中信國際拍賣有限公司2012秋拍
成交價:630,292,000(RMB)
第二名元代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梅瓶
尺寸:高44.8cm;直徑5.7cm;底徑13.2cm
澳門中信國際拍賣有限公司2011秋拍
成交價:685,440,000(RMB)
第一名明代極品青花九龍缸
尺寸:高36cm;直徑87cm;底徑59cm
澳門中信國際拍賣有限公司2012春拍
成交價:897,552,000(RMB)
這些令人乍舌的價格昭示著青花瓷的魅力。
在維基百科的定義里,青花瓷是源于中國、遍行世界的一種白地藍花的高溫釉下彩瓷器——它清新明快、質樸大方,不僅是工業化之前影響最廣的瓷器,還被視為中華民族審美理念的代表。
回溯歷史,揚州及洛陽等地的考古證據表明至少在唐代已經出現白地藍花器物。隨后,人們又在北宋塔基夯土中發現了青花瓷片,則足以證明至少在宋初已經有青花生產。不過,唐有青花而宋未能盛行,不是技術限制了發揮,而是與宋人崇尚素潔的審美不符。這一切直到元代,才有了變化。
唐鞏義窯藍花白釉淺碟
1952年,大維德花瓶被確定為至正十一年(1351年)之真品,從此人們普遍接受元代出產青花。元代青花已經十分精美,紋飾繪畫技法嫻熟,青料發色純正,燒造技術成熟,已經完全符合現代青花的標準。由于存世最少,所以元青花是所有青花里最最珍貴的,甚至有藏家認為只有元青花才是真正的青花。
元景德鎮窯大維德花瓶 大維德基金會藏
明代則被一些學者視為中國瓷業的最高峰,當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青花。文獻記載的最早帶有款識的青花器物就是永樂青花壓手杯,且有實物存世,現藏北京故宮。此外,明代青花仍有相當存量,很早就被后人珍賞研究。明代共有17朝,除去建文、洪熙、泰昌之外其余朝代均有傳世或出土瓷器。
到了清代,尤其是康熙、雍正、乾隆三代,青花在工藝技術和產量上都達到了歷史的高峰。不僅景德鎮官窯繼續代表了中國瓷器的品質,民窯也達到了很高的水準。
所以,在青花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可以窺探這瓷器中的霸主擁有超高身價、無比珍貴的秘密。
1.
生產青花,首先要能夠生產高質量的白瓷以及穩定的藍色。
白瓷是中國發明的。早在東漢時期就有了釉色灰白的器物,到了北齊時燒制已俱備一定水準。隋代白瓷則進一步發展,直至唐代真正成熟、遍布北方。
而青花瓷的藍色顏料則是氧化鈷。在燒制過程中,氧化鈷遇高溫會變藍,穩定持久,青花制作歷史中曾經出現過多種青料,諸如“蘇麻離青”“平等青”“回青”“石子青” 等。
氧化鈷
氧化鈷的出現打破了當時瓷器以單色為主的局面。這一點是通過中國與西亞的技術與原料交流,在文化的交互影響下得以完善的。鈷料生成的藍彩在古埃及和兩河流域均有悠久的歷史,這項工藝在波斯及伊斯蘭時期又有傳承發展,在西亞一直保持很高水準。
2.
超過1300度的高溫。
雖然,在唐代就有青花的出現,由于燒成溫度不穩定,出現了青花凸出釉面、胎色黃白的狀況,呈現釉上彩的特征。這也是唐代青花有爭議的原因。想要呈現出理想的青花藍,必須要達到1300度以上。
這種爐火溫度的控制一直到了元代才算得心應手,以元青花發色而論,已經可以生產帶錫斑與純藍色兩種類型,真正達到清雅光亮的效果。
此外,元青花的胎采用了“瓷石+高嶺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氧化鋁含量增高,燒成溫度提高,焙燒過程中的變形率減少,多數器物的胎體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實飽滿。
3.
制作工藝的不斷發展完善。
在工藝上,除了穩定的鈷藍料配制技術和白瓷的燒制之外,還需要成熟的釉下彩工藝、高超的瓷器繪畫技術。
這些技術歷經數百年的發展進步,在元代逐漸發展成熟。到了明代永樂、宣德時期,出現了青花發展的第一個高峰,以制作精美著稱。這一時期的官窯瓷器制作嚴謹、精致;民窯器則隨意、灑脫,畫面寫意性強。
到了清代前期,康熙到乾隆年間則堪稱盛世,此時青料提取工藝的改革、窯燒技術的創新、外銷需求的持續增長等讓瓷器生產各方面達到了歷史高峰水平,仿古青花的制作技藝更是趕超前朝。
4.
青花存世需要運氣。
封建統治者的個人好惡以及審美標準,是影響瓷器發展的關鍵因素。難得的是,青花歷經數百年,不同時代、不同種族的統治者都對它青睞有加,這基本讓青花處在不斷生產和發展進化的過程中,最終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其次,由于社會環境的改變,不少青花漂洋過海到了南亞、東南亞、中東乃至世界各地,讓全世界都見識到了青花的魅力的同時,也讓青花的數量極其稀有。
如此一來,頂尖的藝術成就以及稀少的傳世數量讓青花愈來愈炙手可熱,所謂“亂世藏金,盛世藏瓷”,青花的價格如此驚人也就不難理解了。
編輯丨魏東月
東方財經雜志 東方文化雜志
如需轉載請注明來源:
東方文化雜志(ID:dfwh_hk)
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