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注 > 詳情

                  中國新奮斗:卷是常態,熬是心態

                  2023-01-04 12:57:37來源:

                  從燃到熬


                  (相關資料圖)

                  從自然軌跡看,一個國家的增長,總是先快后慢。從一馬平川的奔,到愈高愈難、所見愈奇的登。

                  從精神軌跡看,一個民族的成長,往往是從燃到熬。在燃時代,機會遍地走,點一點星火就能燎原,膽大的收益遠遠多過心細的。在熬時代,競爭加劇,聚焦專業,精耕細作的收益遠遠大過跑馬圈地的。

                  2022一整年,如果我把所有調研做一個總結,就是——行行都在卷,處處都作難,人人都在熬,但彼此無需怨,只能苦干、巧干、堅持干、創新干、團結起來一起干。

                  卷是必然的。如我在《內卷與出路》中所寫,卷不是說產出不增長了,而是說單位勞動投入并未帶來成比例的增長,或者叫“過密化”。

                  在很多行業,過去機會是疏可跑馬,現在機會是密不透風。

                  從宏觀看,卷有三大原因。

                  一是速度慢了。雖然2022年中國經濟會突破120萬億元,但實際增長估計不到3%。中速乃至中低速、低速增長,將是未來幾十年的常態。

                  二是人口老了。1982年,中國平均每12個勞動年齡人口供養1名老人,2000年降為10個,2021年降為不到5個,預計2035年降為3個多一點,2050年降為2個,也就是兩個勞動力要撫養一位老人。

                  三是環境變了。百年未遇之變局,誰也不知道下一個不確定性是什么。用一位中國駐美外交官的話,“在這里工作很難,我們有4個字叫‘滾石上山’,感覺像推著大石頭在上山,很難很累,想推上去但推不上去,還不能松手,這樣至少還可以停在山腰,因為一松手石頭就會滾下來,前功盡棄”。

                  宏觀的一粒塵,就是微觀的一座山。最近有一部視頻短片在微博走紅,叫《熬過,更懂成長》,獻給每一個正在“熬”的人。片中的4位年輕人,有歌劇演員,有自媒體博主,有醫學博士后,有青年導演,他們的疑問都是帶有普遍性的時代之問——

                  “有時候很懷疑,努力真的有用嗎?”

                  “什么時候才能熬出頭呀?真的好不想長大。”

                  “我的頭像就是帕瓦羅蒂,他是我的夢想,但其實現實,我們每屆的聲歌系的畢業生能靠歌劇養活自己的人太少了。”

                  “我這么不服輸的一個人,為了去學電影,拼盡全力,復讀三次還是沒考上,我第一次感覺到什么叫命運。長大就是面對的要求越來越多,包容越來越少,總會擔心自己跟不上別人的步調。”

                  “其實我感覺每一天都在熬,壓力大的時候也會找個地方去哭。”和絕大多數國人一樣,這些年輕人其實都是奮斗者。但和幾十年前萬象更新,機會如同沉睡了一個冬季的冰面突然崩裂四處橫溢不同,今天的機會,更是時間的朋友,老火煲靚湯,慢工出細活,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回歸基本面,功到自然成。

                  沒有熬,哪有燃?

                  談熬說卷,有點不那么正能量,好像有點喪。

                  其實,卷正常,熬亦正常。

                  四十多年市場經濟,冷熱變化,能走到今天的,哪個沒熬過?哪個企業沒有過驚險跳躍甚至九死一生?

                  企業家馮侖有一金句,“所有偉大都是熬出來的”。馮侖等“萬通六君子”于上世紀90年代初到海南淘金,起起伏伏,頗為傳奇。創業20周年時,他們聚在一起,接受著名主持人小崔的采訪。小崔問,這20年你們最大的體會是什么?6個人不約而同說:熬,扛,頂。

                  馮侖說:“沒有事先排練過,但每個人的回答都差不多,就是熬著,扛下去,頂住。可能所有做企業的人都這樣。”

                  可見即使在當年“遍地是黃金”的燃時代,燃也只是瞬間,更多的還是熬,是堅持,何況今天?!

                  2022年,我心目中有兩位熬之典范。

                  一位是出生于1966年,56歲的鄧清明。他在11月29日神州十五號載人飛船發射中圓了自己的“飛天夢”。

                  1998年,鄧清明作為一級飛行員,和另外13名戰友入選中國首批航天員。神九、神十、神十一,他三次進入備份乘組,后兩次是待在發射場,目送戰友直上九天。在神十一的33天模擬驗證試驗中,他和一位戰友住在狹小的密閉艙內,燈一直開著,機器震動與噪聲縈繞不散,不能出去,不能洗澡,只能吃航天食品,做了大量驗證試驗。中國首批14名航天員,8人夢圓,5人離隊,他成了唯一一位沒有執行過飛天任務,仍在現役的航天員。

                  在漫長的時間里,每次看著戰友們載譽歸來,要說不失落是不可能的。鄧清明甚至自問:“身為航天員,沒有執行過神舟飛天任務,那不是失職嗎?”但每一次,他都迅速調整好情緒,繼續日復一日的訓練,備戰下一次,哪怕做備份也從不懈怠。越是意識到自己年齡越來越大,機會越來越少,他越是全力以赴,終于迎來了飛天時刻。

                  第二位2022年的中國“熬人”,是12月22日被科創板上市委員會批準IPO的武漢達夢數據的創始人、華中科技大學教授、78歲高齡的馮裕才。達夢數據是2000年56歲的馮裕才四處舉債成立的,做高效能數據庫管理系統,核心源代碼100%全自主研發,達夢也是第一家推出數據共享集群軟件的中國企業。

                  1976年,馮裕才調入華中工學院(今華中科技大學)任計算機系助教。兩年后,在武漢鋼鐵公司學習的他親眼目睹了日本的技術合作方撤離時就地銷毀所有材料的場景,促使他決心投身數據庫領域,研發國產軟件。70年代末80年初,在工學院南一樓內一臺內存僅為256K的老式計算機上,他帶領12名學生輪班使用,24小時一刻不停。輪不到用計算機時,他就背著書包,拿著軟盤,到各個研究室打游擊。

                  達夢創立于1992年,英文名DM取自“Database Multimedia”(數據庫多媒體)的首字母縮寫,中文名的含義是“達成夢想的需要”。熬了幾十年,在今天中國高度重視信創產業的背景下,達夢一飛沖天。

                  從鄧清明到馮裕才,都是推石者,都一直在熬,但他們眼里一直有目標,有希望。這種熬,不是苦熬,不是煎熬,而是把使命感、目標感融入每一天的生活、學習、工作,成為一種自自然然的奮斗狀態。

                  沒有熬,哪有燃?

                  熬出自我,熬出未來

                  2023年的元旦,我是在老家河南開封過的。疫情管控放開后,旅游景點熱鬧非凡,一處處夜市陸續開出來,街上也開始堵車了。

                  我每天都打車,和出租司機聊天。印象最深的是家在順河區東郊鄉邊村的一個司機。他2019年底開始干出租,生意很好,但進入2020年不久就趕上了疫情。他有兩個女兒在讀書,學校不會因為疫情來了就減免受影響的家庭的學費。他說,這幾年正是“最吃錢”的時候。怎么辦?他很平靜:“熬唄。”

                  現在他每天在線18個小時,這幾天生意不錯,一天有400多塊錢收入。他算了算賬,說一個月可以凈掙七八千元,在出租司機里算很好的收入。

                  “我最慘的一天只掙了二三十塊錢。現在太好了。過了疫情,我都不知道什么叫做累。”

                  我追問:“這話是什么意思?”

                  他回答:“不掙錢沒出路才叫累,能掙錢,怎么會累呢?”

                  這一瞬我有點淚目。每天在線18個小時,一個人開,卻不覺得累,這就是普普通通的中國人,能抓住一個機會就倍加珍惜、拼命去干的精神吧。他和我聊天時的語氣,真的不是熬,而是充實和開心。

                  我也在這一刻,突然重新認識了熬。

                  熬不等于苦,也可能意味著從苦感中的解脫,只要人能改換心態和精神。就像蘇東坡,三次被貶,無論在哪里都充滿達觀,創意不減。

                  熬不是生活的異常,而是生活的本相。人生在世,生老病死,有苦有難,有不如意,這就是生活,都要熬,才能過去。

                  熬是堅持,也是創造。如同佛跳墻,多種原料多種做法,但最重要的是在猛火上燒沸后,在文火上慢慢煨燉數個小時,一點不可急躁。東晉書圣王羲之,早年從姨母、書法家衛爍學書,之后學習眾碑,博采眾長,兼撮眾法,把秦漢篆隸不同筆法的妙用,融入真行草體之中,“熬”成了千古一家。

                  曾國藩著《挺經》,里面講述自己練習書法之道,“朝朝摹寫,久不間斷,遂覺月異而歲不同。可見年無分老少,事無分難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種樹畜養,日見其大而不覺耳。進之以猛,持之以恒,不過一二年,精進而不覺”。他說,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天下無易境天下無難境,終身有樂處終身有憂處;天下斷無易處之境遇,人間哪有空閑的光陰。

                  以恒常的態度做恒常的事業,這大概是熬的正解。

                  就此而言,我們可以重新定義卷與熬——并不是卷了、熬著,就不是奮斗了;恰恰相反,這可能是中國式奮斗在高質量發展階段的新形式——卷是常態,熬是心態;卷是實事,熬是求是。

                  你翱翔,你遨游

                  《熬過,更懂成長》這部5分鐘左右的短片之所以走紅,正是因為它切中了熬的正向、向上的價值感,為熬做了新的正名。

                  4個年輕人各自的人生軌跡并無交集,人生境遇也千姿百態,但都經歷過困頓,都在“熬”的過程中體會人生百味,也讓生活有滋有味,最終綻放真正的自己。他們的人生解決方案,也是今天這個時代很多年輕人的選擇——

                  “熬久了你好像就慢慢學會了怎么跟它相處。回過頭來看好像也沒那么難。”

                  “如果有人因為喜歡上我喜歡的歌曲,當每一部歌劇的序曲響起來的時候,還能有一些感動、憂傷、輕松、興奮,其實我就覺得就夠了。”

                  “我還是不想相信命運這玩意兒,經歷了一次一次又一次失敗,然后我攥著全部家當1685元坐上了去西藏的火車,開始重新尋找人生的意義,那天我看了一整天的《月亮與六便士》,我看到毛姆說,不知道,但總有法子。”

                  “我們這一代很幸運,選擇很多,但我們這一代也很難,很難專注,很難拒絕誘惑,很難找到自己的路。雖然我們都不愿意承認,但成長的路上熬也是常態吧。”

                  “有時候感到掙扎,可能是因為還想繼續堅持下去。”

                  “熬不只有低頭隱忍這一種,我更喜歡對抗。你大風大雨是吧?行,我偏要在雨里狂奔我要往風里跑,而且我跑定了……”

                  我看著片子里的年輕人,也想到了自己在2022年采訪過的很多普通年輕人:

                  廣東韶關90后餐飲創業者阿立。他說自己“一天工作24小時,一年365天”,因為做夢都在想著做什么菜品;

                  徐州沛縣一個民間嗩吶班的第三代傳人、36歲的曹嘎。封控后聚會大減,沒人請他們吹嗩吶了。為了生計,他靈機一動:“為什么不能試試抖音直播間?”

                  廣州的失聰90后創業者石城川。他11歲雙耳失聰,一直夢想用技術改變聽障人群的生活。他從暨南大學畢業后創業,研發了“音書”APP,把語音轉成文字,讓聽障者“看見”對方的聲音。

                  他對我說:“我發現大多人說想要躺平主要還是一種宣泄的方式,實際上大家都還是在努力奮斗努力工作。奮斗的過程中也許會有不快樂,但不奮斗一定會很難受。”

                  人間有多少煙火,就有多少人熬過。

                  熬出來的味道,可能才是人生的真味。

                  我想對每一個正在“熬”,覺得自己還沒有熬出頭的朋友說——

                  從內心給自己一些加油,感謝自己的熬勁吧。因為今天的熬,是為了明天,你翱翔,你遨游,你讓生命發出應有的光。

                  【廣告】

                  (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廣告,相關素材由廣告主提供,廣告主對本廣告內容的真實性負責。本網發布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廣告內容僅供讀者參考。)

                  標簽: 熬出來的 出租司機 每天在線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