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注 > 詳情

                  知乎往返于洞穴

                  2023-01-03 20:26:40來源:


                  (資料圖)

                  文 | 闌夕2022年終收尾的地獄笑話,莫過于一名便利店員工冒充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病毒學博士,編造出5天內連續感染2種不同新冠病毒毒株的故事,不但喜提微博熱搜,更是唬住了一大票信以為真的網友。這起事件本身固然有著好笑的成分,但它暴露出來的現實問題還是不容小覷:在泥沙俱下的輿論場里,表達的平權化讓所有聲音匯于一處,隨之而來的則是信任成本急劇上升,這讓所有人都受困于分辨噪音和信號、謊言和真相、觀點和事實,似乎每條內容的背后都藏著兇險。萬維網的發明者、英國計算機科學家蒂姆·伯納斯·李不止一次的表達過他對網絡發展到今天這種情況的后悔,因為系統「正在淪陷」,在點擊率和廣告收入掛鉤之后,商業方向就背離了公共利益,互聯網也就變得日漸糟糕起來?;蛟S只有在這個時候,我們才會意識到互聯網平臺的責任有多么重要,我們的生活建立于此,指尖和屏幕血肉相連,越是依賴,越是脆弱。所以想起知乎,這款想要在洞穴里創造城邦的產品?!?· ·就在昨天——也是2023年的元旦——知乎舉辦了一年一度的開年演講,名為「明天」的主題很是宏大,但在具體的內容分配上,知乎精心挑選了7名答主,分別負責他所擅長的話題,并和相應的專家對談。比如氣象話題答主、中科院大氣物理所季風系統研究中心副主任魏科,他解釋了氣候災難何以成為人類迫在眉睫的結構性危機?!鳉庀笤掝}答主、中科院大氣物理所季風系統研究中心副主任魏科還有經濟話題答主、經緯智庫高級研究員王明遠,他對中國面臨的供應鏈安全問題給出了數據分析層面的判斷?!鹘洕掝}答主、經緯智庫高級研究員王明遠而在炙手可熱的AIGC話題上,人工智能話題答主、計算機科學家藍振忠則從AI模型的參數增長入手,對比人腦神經元的數量,認為這將革新內容生產的行業。△人工智能話題答主、計算機科學家藍振忠的確,這是知乎該做的事情,但是同時,這也是中文互聯網應有的作為,而不該只由知乎來唱獨角戲。2個月前,知乎創始人周源寫過一封公開信,強調「專業討論」會是知乎必然長期堅持的定位,所以知乎的產品迭代,一直以來都在設法解決這個內容平臺的基本構想,也就是「把專業做扎實的同時,探索討論的外延?!惯@種構想其實映射出了現有內容供需關系里的兩大缺陷,專業主義之所以陷入沉寂,是因為它不被重視,在生態位上的競爭力比不過專為流量而生的物種,而用戶在越過回聲室的邊界時,那份好奇又很容易淪為獵奇,外延的方向也就愈加偏差。不止是中國,全球的內容產業似乎都不太顧及所謂「吃相難看」的問題,然而樸素的道理從來都不過時,那些逃掉的課,遲早是要補回來的。· · ·2014年以來,美國境內多次爆發麻疹病例,麻疹在現代社會的發病率本來已經極其低下,但是因為MMR疫苗接種率的下降,美國兒童感染麻疹的概率呈現出死灰復燃的上升勢頭。這要「歸功」于反疫苗團體的努力,Facebook曾經活躍著大量散播疫苗陰謀論的群組,甚至還刊載過反疫苗的廣告,而在反智生意的背后,則是保健品補充劑、自然療法甚至政治獻金等利益輸送。即使飽受質疑,以致于多次前往國會聽證,Facebook在配合澄清事實方面的行動依然顯得十分消極,這未必是因為Facebook對于疫苗的判斷有著什么立場,或者說,它可能根本不在乎疫苗問題,而是無法割舍那些活躍用戶帶來的流量和股價。從長期收益來看,專業主義的失位會讓所有人都承受損失,不但平臺難以挽回劣化的口碑,社會也要為反常識的行為買單,對于蒙昧的縱容后果,很多時候無異于謀財害命。在知乎的新年演講上,也有生物學科普作家和病毒學者一起討論人類是否還會遇到新的傳染病大流行,兩人給出的答案都是肯定的,也就是病毒將會永遠的伴隨著人類文明,這種傷害性在數學上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他們也都認同,醫療水平的進步程度遠超預想,我們有太多的理由值得樂觀,而對病毒的恐懼或許比疾病本身更加致命,這是非常委婉的表達了,如果換作大白話來說,就是無知才是絕癥。當然,近年來科普這個概念也被提得少了,取而代之的科學傳播,后者的姿態更加平等,少了自上而下的說教味道,這種變通也充滿了時代背景,在內容供給的競爭里,實事求是固然重要,但也得顧及情感,不能傷及尊嚴。就像是你一旦對年邁的父母不耐煩了,他們就會去百依百順的保健品推銷小哥那里尋求慰藉,道理歸道理,人情歸人情。· · ·相比依然在中文互聯網的主流平臺里占有一席之地的知乎,問答社區的鼻祖Quora早已退出了英文世界的中心圈層。在Quora的歷次改版里,很多創作者都不滿于他們的ID展示被越來越淡化,加上缺少激勵措施,所有人都開始習慣于在寫答案時加入推廣內容,繼而造成用戶流逝的惡性循環,事實上,Quora這個名字在硅谷已經形同枯木,再也無法和它曾經擁有的光環掛鉤。作為學生,知乎的嘗試足以讓Quora面露愧色,至少答主的身份在知乎從來不曾被削弱過,恰恰相反,知乎一直在加強答主的專業認證體系,在「票選」的基礎之上,答主本身和問題之間的關聯性,也會影響回答內容的權重。這才是對專業主義的認同和尊重,它不是媚眾的,也非刻奇的,唯有準確真實、洞若觀火,就是最大的公共福祉。這其實也是知乎今年首次策劃新年演講,辭舊迎新,煙火綻放,耳聞目染之處盡是喧囂喜慶,在滿屏唱跳縱情娛樂的時日,讓人靜下來聆聽一群人談論病毒原理、氣候災難,哪怕冠以明天或是未來這種「大詞」,好像也沒有多么激動人心。但就是這么一個反人性的事情,知乎堅持的做了下來,還打造成了一張金字招牌,也確實有成千上萬的用戶——無論是知乎站內的,還是破圈吸引的——愿意貢獻晚上的黃金時間,來聽這群未必大牌的學者坐而論道。瞄準人性弱點的生意好做,但是發掘人性高潔的事業,才更有價值,求知欲就是這么一件高潔之物,很多時候看不到它,不是因為它消失了,而是需要花些心思,找到它的藏身之處,用光照亮。所謂「不啻微茫,造炬成陽」,講的就是如此?!?· ·瑞典醫學教授漢斯·羅斯林寫過一本暢銷書《事實》,因為被比爾·蓋茨力薦而多次再版,他在這本書的開頭列出了13個和常識有關的選擇題,并讓讀者憑借自己的經驗在3個選項里判斷答案。數據顯示,絕大多數讀者的正確率,還不及33%的隨機概率,而羅斯林的解釋是,人類的思維模式里存在很多根深蒂固的錯誤方法,這很容易被情緒利用,以致于本能的追逐那些能夠迎合心理預期卻未必正確的信息。羅斯林也委婉的談到了媒體在放大情緒方面的作用,比如對于災難或是事故的過量報道一定會助長應激效應,這并非是說媒體不該入場,而是大眾需要明白,那些新聞——或者帶有新聞性質的內容——不能等同于事實。知乎上有過一個提問,說的是「你是否用知乎上的知識幫助過他人?」這個問題的回答不多,也稱不上是高贊答案,但是其中有一個讓人非常感動,答主表示有女網友在孕檢時發現自己hiv陽性,因為自己沒有高危性行為,所以只能懷疑丈夫,當時萬念俱灰,對至親的信任徹底破滅,甚至動了流產離婚的念頭。答主正好在知乎看到過類似的問答,趕緊把截圖發了過去,告訴她這很有可能是孕期假陽,可以嘗試和醫生溝通并進行復查,先不要急著猜忌和指責身邊的人,因為關系一旦碎裂,就很難修復了。果然,事后證明這次陽性是虛驚一場,那名網友最后順利生產,母子平安,家庭亦無裂痕。這則小事的背后,其實依然說明了專業素養的稀缺價值,信息的爆發并不意味著人類掌握的知識就會同比增加,很多時候甚至還會弄巧成拙,用似懂非懂的認知欺騙自己。而讓真知灼見發光發熱的算法,才算得上是流有道德的血液?!?· ·知乎把7位答主和7名專家之間的談話環節,稱作是「洞見對談」,這個說法應該是來自柏拉圖的洞穴之喻。柏拉圖設計了一個古怪的場景:在洞穴深處,有一批自小長大的囚徒,非但無法出去,連扭頭也做不到,只能看著眼前的墻壁,而在他們身后,有柴火在燃燒,洞外的景色會經由火光投射到墻壁上。于是囚徒們所理解的世界,就是墻壁上的那些影子,這和真實世界的情況當然相差甚遠,這時有一個人掙脫束縛走到外面,這才發現天地廣闊并非是由漆黑搖曳的影子構成。成為自由人的他盡管大可選擇留在真實世界,但最終還是選擇返回洞穴,哪怕同伴們會因為他的「胡言亂語」而傷害他,因為這代表 了柏拉圖作為哲學家的理想主義,為了履行對城邦的義務,他需要放棄個人的幸福,回到那個幽暗的洞中,用影像的語言一點點的啟蒙同伴。不難看出,知乎想要致敬的精神是什么,知識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句話非但永不過時,而且越來越珍貴,因為爬樓梯很辛苦,很多人更愿意坐滑梯,知乎一直在修繕和布置樓梯,該輪到人類去做出選擇了。

                  點擊可觀看更多《洞見對談》精彩內容

                  標簽: 很多時候 系統研究 真實世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