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科技 > 詳情

                  疫情防控放開后,零售業“復蘇”?

                  2022-12-15 20:17:12來源:

                  ▲這是靈獸第1249篇原創文章

                  11月以來,防疫優化調整舉措不斷出臺,而消費復蘇也被視為接下來的趨勢。

                  作者/十里


                  (資料圖片)

                  ID/lingshouke

                  1

                  放開現狀

                  這兩天,有一則關于“西單明珠”的通知在業內被討論。

                  通知寫道:“這兩天全樓商家的平均到崗率已不足20%,一線管理人員的到崗率也不足15%,全天進入商場的客流人數少之又少。”宣布從2022年12月13日起,僅保留很少部分樓層的餐飲店對外營業,其他樓層暫停運營。另外,營業時間也縮減為七個半小時。

                  要知道,西單明珠剛剛恢復營業的時間并不長,又關閉了部分樓層。還沒等來管控放開的喜悅,卻又陷入了經營困境。

                  11月以來,防疫優化調整舉措不斷出臺,而消費復蘇也被視為接下來的趨勢。

                  在資本市場,消費領域一改前期疲軟走勢,“放開”信號發出后,熱度迅速提升。對此,有分析人士表示,政策扶持力度加碼,復蘇跡象顯現,資金面持續流入,均顯示大消費已重回市場中心地帶。

                  同時,被疫情陰霾籠罩了近三年的旅游業,也有了復蘇的征兆。

                  疫情一放開,各大訂票軟件平臺上機票、火車票等瀏覽熱度月環比增長近兩倍,元旦期間的住宿預訂訂單,環比上周增長606%;“新十條”發布后,國內機票搜索量提升350%,增長最快的出發城市是烏魯木齊、上海、哈爾濱、成都和杭州。

                  正當此時,大家也再次討論起是否真正會迎來“報復性消費”?

                  首先,與這一點息息相關的就是國內家庭存款。2020年,新冠病毒爆發的第一年,相關數據顯示,國內家庭2020年新增近11.3萬億元存款,這是自銀行2005年公布該數據以來的最高值。但僅僅兩年后,國內家庭存款的意愿更強、投資風險偏好更低、消費也更謹慎。

                  到了2022年,國內家庭只用了九個月就刷新了2020年的存款記錄,13.21萬億元。其中定期占11萬億元,而考慮到定期存款最短三個月,最長五年。這些數據從側面佐證,也許沒有大的變動,存款大概率還是會躺在銀行里。

                  作為提振經濟的三大馬車,唯一能“舉起大旗”的消費依然看不到“曙光”,導致有很多聲音說,國內2022全年經濟增速應該會低于3.5%,甚至“破3”。

                  再看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數據,只有一季度取得了較好的成績,GDP增速4.8%,全年最高;到了二季度,上海疫情爆發,經歷了嚴厲的封控,同時,長三角地區及上下游產業鏈,受到了影響,這個季度的增速僅有0.4%,環比下降2.6%;三季度相對“消停”,經濟逐步恢復,GDP增速3.9%,到了9月份感染新冠的人數大增。

                  進入四季度,10月份以來,疫情逐步擴散,開始席卷全國,各地的封控又嚴格了起來,10月的經濟數據已經出現下滑,而進入11月份,感染人數開始爆發增長,不少區域全部受到波及,廣州、重慶、北京等經濟強市,也面臨巨大疫情壓力。

                  雖然當時公布了“二十條”,采取了一系列的刺激政策,但在空前的疫情壓力下,前景依然模糊。11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1.6%。食品價格上漲3.7%,非食品價格上漲1.1%;消費品價格上漲2.3%,服務價格上漲0.5%。

                  在消費信心不足,物價還持續上漲之際,消費者對未來的預期高度不確定性且存在著風險的時候,就會增加確定性,例如把更多的錢放在銀行里,減少消費等等。

                  2

                  放開后對消費的影響

                  從各國的消息中,也可以窺出所謂的“報復性消費”,拉動經濟增長,是否能夠到來。

                  早在今年4月,香港逐步放寬疫情管控措施,失業率從5月開始下降,9月底為3.9%,尚未恢復到疫情前3%的水平。而消費相關的數據則在4月短暫反彈,5-9月同比漲跌交替出現,10月同比增長3.93%,恢復到疫情前的消費水平,用了6個月。

                  再看日本和韓國,它們的放開時間比香港早一個月,日本在9月份失業率基本恢復到疫情前水平,工業生產、產能利用率指數尚未恢復到疫情前,但差距已不大。只是,這兩個國家的消費者信心沒有恢復,日本在10月僅有30.8;韓國在4-7月消費信心指數持續下跌,落后正常時期20個百分點。

                  反觀新加坡3月放開后,二季度職位空缺率5.6%,9月回升至2%,仍然低于2019年同期水平。但新加坡消費反彈很明顯,零售銷售指數在今年3月反彈,餐飲服務指數在5月反彈,9月銷售指數高于2019年同期。

                  而越南早在去年10月就宣布“共存”,并且對國際游客重新開放,越南零售額環比增長23.4%,消費得到反彈,服務業、商業、旅游業和餐飲等行業均在放松防疫后明顯反彈,服務業好于疫情前,但越南入境游客恢復弱,10月只有2019年同期的30%。

                  這些數據給出了相當直觀的答案,從絕對水平上來看,大部分國家的失業率有所下降,在一定程度上拉動經濟增長,但消費在短期內并非恢復至疫情前水平。

                  再看餐飲業,在疫情管控下,餐飲業是被打擊最重的行業之一,即便全國各地正在有序優化疫情防控,減少對生產、生活的影響,很多地區的餐廳仍舊需要提供48小時核酸才能進入,引發網絡激烈的討論,認為這沒有必要。

                  其實,即便是放開,餐飲業也并沒有達到想象中的“人滿為患”,甚至大批的餐飲企業開始裁員和破產。

                  根據BLS的數據,美國餐飲行業的雇員人數比2020年2月大流行開始之前少了近63萬人。全國飯店協會8月初對經營者的一項調查發現,65%的經營者沒有足夠的員工來滿足客戶的需求。

                  而在管控期間美國政府同樣為個體企業發放補助,幫助它們增加現金流,以此來對抗疫情。但隨著管控措施解除,政府不再發放補助,沒有政府的支持,很多企業走到終結,沒有能施以援手的支持,紛紛陷入倒閉。

                  不僅是餐飲企業,為了盡快恢復消費,上述的各個國家都發放過補貼,香港給香港居民發放過補貼,新加坡、韓國、日本、也都給國內民眾和企業發放過補貼,而這些補貼顯然對消費的刺激也起到了很大的增長作用。

                  反觀國內,每次也發放一些門檻消費券和退稅優惠。但仍然未看到明顯的消費“復蘇”,這是一個漫長且陣痛的過程。

                  3

                  零售業態表現

                  12月6日,中國商業聯合會發布12月份中國零售業景氣指數。12月份,中國零售業景氣指數為48.7%,較上月小幅下降1.1個百分點。

                  從行業分類看,商品經營類指數為48.2%,較上月小幅下降1.1個百分點;租賃經營類指數為51.4%,較上月微升0.1個百分點;電商經營類指數為48.1%,較上月小幅下降2.1個百分點。

                  指數的下降,主要是11月國內疫情的影響,多地出現較大面積的零售業閉店歇業,因此中國零售業景氣指數受挫。而在“二十條”新的防疫政策出臺后,零售業被視為有望逐步回暖,尤其是參考海外過往的經驗,不少業態后續增速彈性較高。

                  以新加坡為例,截至2022年10月,新加坡零售銷售指數已實現連續8個月雙位數同比增長,相較2019年同期總體恢復程度達109%,超疫前水平。

                  分業態來看:超市及大賣場業態,整體銷售指數隨管控放開呈下滑趨勢,數據顯示,2022年10月相較2019年同期恢復程度為117%;百貨業自2021年6月防疫優化調整后整體呈現恢復趨勢,今年4-10月單月同比增速達30%以上,10月恢復至疫前92%水平;小型超市及便利店業態屬性趨于前兩者之間,整體表現相對而言更為平穩。

                  反觀國內,今年零售商和消費者態度都呈現出更為理性和回歸正常的趨勢。

                  “未來便利店可能會出現一波增長,因為疫情對交通、物流行業造成比較大的沖擊,加上大規模人群聚集帶來病毒傳播的風險,消費者在選擇購買渠道會更傾向于便利性和安全性,以及就近購買。”一位零售業內專家告訴《靈獸》。

                  同時其分析稱,超市業態恐怕情形比較悲觀,在防疫修復下客流降低,但線上會再次迎來增長,線下業務增長仍承壓,行業增長主要由線上業務拉動。

                  而零售商的關注點也將從GMV這種直觀的銷售數字發生轉變,嘗試在不同業態滿足消費者不同需求,比如推出不同產品組合,吸引到店,只有線下客流回暖利好同店修復,驅動收入端實現穩中有增。

                  另外,對于品牌而言,現有的商業模式無法應對疫情后,反而應該更關注設置產品組合,考慮消費者目前的消費力和消費水平,有部分專業人士預測,疫情后,更高性價比的產品將會迎來爆發和青睞。

                  另一方面,品牌在進行分銷的時候需要找到更加高效成本方法,把產品在市場上更好地鋪開,并對商品組合進行調整。

                  面對接下來的復雜和未知零售市場,相比上述應該為消費者改變的一切,或許節流、增效才是重中之重。 (靈獸傳媒原創作品)

                  標簽: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