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財經 > 詳情

                  以農文旅“打開”廣州南沙欖核鎮,“星海故里”別有一番風味

                  2023-09-09 14:05:40來源:騰訊網

                  位于廣州市南沙區欖核鎮湴媚村的星海公園里,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欖核咸水歌傳承人何柳燕以獨具南沙特色的疍家咸水歌《星海故里歌聲揚》,表達著家鄉人民對“人民音樂家”冼星海的思懷,歌聲悠揚動聽,村民駐足圍觀,現場熱鬧不已。


                  【資料圖】

                  漫步于湴媚村的星海大道,道路兩旁的民房外墻上滿是冼星海主題彩繪,與水鄉風貌相映成趣。或許更多人不知,冼星海出生地正是欖核鎮湴媚村,他來自一個貧苦的漁民之家。105年前,年幼的冼星海曾隨母親來穗落腳于湴媚村,讓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漁村從此刻下了“星海烙印”。

                  以湴媚村為代表,欖核鎮是具有嶺南水鄉特色的農業大鎮,河道縱橫、瓜果飄香。近些年來,欖核鎮依托“星海紅色文化、非遺香云紗文化、嶺南水鄉文化”,在“綠色生態立鎮、星海文化興鎮”的發展思路下,積極探索“農文旅”融合發展模式,展現新時代新鄉村發展的新面貌。

                  原來,以新文旅的方式重新“打開”欖核鎮,別有一番風味。

                  聆聽星海故事

                  尋紅色文化之魂

                  坐落于湴媚村村委對面的星海公園小而精,樹蔭下、涼亭里,都是村民平日休憩聊天的好去處。8月底,2023年“講村史 展村史 傳村史”多彩鄉村系列實踐活動灣區之心行活動就在此舉行,村民聚集聆聽紅色歷史,感受生生不息的星海精神。

                  據了解,湴湄村紅色資源豐富、歷史底蘊深厚,除了冼星海外,還涌現出“夜襲湴湄”等許多可歌可泣的革命斗爭故事和英雄人物。

                  從星海公園沿星海路步行幾分鐘,可以來到星海故里歷史文化中心。據介紹,欖核鎮黨委、鎮政府搜集和提供大量歷史資料和文物,支持湴湄村于2010年1月建成冼星海紀念館湴湄分館。紀念分館由湴湄村委會安排專人管理,全天免費開放,館中陳列了冼星海生平各個時期的活動圖片,較完整地反映這位人民音樂家一生的光輝業績。

                  2019年1月,欖核鎮在原有冼星海紀念館湴湄分館基礎上,通過重新規劃,建成星海故里歷史文化中心。經過升級改造后,星海故里歷史文化中心總體分為三部分:生平瀏覽區、杰出作品區(通過展柜和情景展示)、聆聽互動區。2021年,星海故里歷史文化中心利用聲光電技術手段,增加多媒體視覺影視作品,進一步系統展現冼星海音樂革命生涯、人格魅力以及與欖核鎮家鄉情懷等故事。

                  “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黃河在咆哮……”每當《黃河大合唱》的激昂歌聲在星海故里歷史文化中心里響起,總能讓游客們“穿越”到百千年激情燃燒的革命歲月。

                  如今的星海故里歷史文化中心不僅是歷史展館,更是廣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時常舉辦研學活動,講好冼星海的故事,傳承星海紅色文化。“各類黨支部、學校會不定期組織職工、學生來參觀學習,親身感受紅色文化”,現場講解員表示,要從音樂出發,繼續深挖更多優秀的音樂作品進行展示,未來會有更多的人成為學習和傳播星海紅色文化的“使者”。

                  體驗香云紗技藝

                  傳播中華非遺文化

                  離星海故里歷史文化中心不遠,2023年1月成功申報國家3A級旅游景區的云紗星韻香云紗非遺文化園也在星海路上扎了根。 

                  香云紗俗稱茛紗、云紗,是一種用廣東特色植物薯莨的汁水對桑蠶絲織物涂層,再用珠三角地區特有的含礦河涌塘泥覆蓋,經日曬加工而成的一種昂貴的紗綢制品。其輕薄透氣而不易折皺,但工藝繁瑣而價格昂貴,被譽為“軟黃金”,從古至今都是地方百姓的生計之道,早已聲名遠揚。

                  盛產染整香云紗的薯莨和特有的河泥,讓欖核鎮成為全國四大香云紗生產基地之一。自從“香云紗染整技藝”于2009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欖核鎮便擁有了天然的非遺文化名片。

                  2022年,廣州云紗星韻紡織品有限公司在此創立了云紗星韻香云紗非遺文化園,目前主體占地面積21畝、曬場面積150畝。這是一個以保護、傳承香云紗傳統技藝為主題,打造集香云紗技藝、實踐、文化旅游于一體的綜合性文化園,園內設置了香云紗博物館、香云紗非遺體驗館、科普館、香云紗研發中心、香云紗銷售中心、多功能會議室(T臺)、室外舞臺等。游客可以通過影像、圖文、3D情景、實物等方式,沉浸式體驗香云紗的前世今生,了解香云紗的蛻變過程。

                  “今年以來,我們園區特別熱鬧,最多一天接待了5000名學生開展調研,也有不同單位、企業的職工,不少是來自港澳地區。”產業園總經理羅兆榮介紹,正因如此,園區已被廣州市總工會授予“穗港澳職工交流服務基地”榮譽稱號。

                  在以精心養護的草地做底的曬場里,只見工人忙中有序地將接近紅棕色的布匹鋪在草地上,在陽光的照射下,每一匹都呈現出不同的顏色。羅兆榮表示,前來參觀、研學的群眾,在體驗館可以親自體驗香云紗過泥的工序,感受香云紗變黑的秘密;在生產工作坊可以看到絲綢胚布如何經過三蒸九煮十八曬,如何蛻變為美麗的香云紗。不僅如此,園區在香云紗非遺體驗館特別設置了一批小型編制模具,讓學生們有機會親自動手,體驗香云紗編織工藝的奧妙。

                  結合湴湄村作為全市唯一入選中組部第三批“紅色村組織振興建設試點”的定位,文化園以香云紗和紅色教育為主題,不定期舉辦大灣區時裝秀(時尚文化周)、香云紗服裝設計大賽、香云紗文創產品大賽、青少年合唱大賽等,吸引設計師、在校學生進行創業,助力欖核鎮鄉村振興。

                  更讓羅兆榮自豪的是,依托越做越大的香云紗產業,如今的文化園也成了南沙對外交流的重要基地,“有匈牙利、法國等外國友人也慕名而來,購買香云紗產品帶回去,讓我們的手工藝文化走向世界。”

                  品嘗“現代化”農產品

                  感受安逸“慢生活”

                  作為南沙區西北門戶的欖核鎮,地處珠三角腹地,土地肥沃,素有“魚米之鄉”之稱。面對新時期,厚植農耕漁資源優勢,是其走向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

                  今年以來,欖核鎮大力促進農文旅融合發展,聚焦村莊變景點、田園變公園、民房變民宿等,探索旅游發展新模式。

                  據了解,欖核鎮依托“百千萬工程”相關政策,將美麗鄉村建設與鄉村旅游發展相結合,突出“產、村、人、文、景”融合發展,選擇了5條村實施新鄉村示范帶建設,發揮示范引領帶動作用,進一步提升鄉村顏值和嶺南水鄉風貌,為鄉村旅游發展奠定基礎。

                  著眼農旅融合,欖核鎮立足區域優勢,大力發展觀光農業、生態農業和體驗農業,布局種植油菜花、花卉等景觀作物9858余畝。以位于甘崗村的廣東利泰智農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為例,其園區策劃稻田摸魚、田園采摘、趣味捉鴨等農旅體驗項目,豐富了旅游業態、增加了村民收入。這是欖核鎮首個現代農業科技智慧示范園項目,集產學研于一體,積極響應“農文旅”模式的構建。

                  走進利泰智農農業園,映入眼簾的是大片“高科技”種植大棚,網紋瓜、葡萄、番茄、紫蘇等精心培育的優質果蔬種子在此扎根,形成“優良育種+精耕細作”的特色。

                  “我們通過與科研機構研發出新型的科技大棚,能更好地控制和調節室內溫度、濕度,以及防蟲防菌,農產品的生長環境更好,產品品質自然會更高”,該企業有關負責人表示,產業園立足現代化種植產業,同時發展休閑農業旅游觀光產業,推動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未來將進一步與科研院校聯動,采用“產學研+教育+培訓”模式,實現農業創新式發展。

                  而在雁沙村,民房變民宿的“雁悅莊”依水而建,有別致的庭院、木板裝飾的房間、蔥翠的庭院小景……這樣的民宿有別于傳統的標準化旅店,更適合游客飽覽田園風光,享受安逸閑趣的“慢生活”。

                  據民宿負責人介紹,營地占地150畝,其中有20畝生態魚塘,在此可營地燒烤暢飲、釣魚摘菜、圍爐煮茶、扎營談天、滑梯秋千、騎車鍛煉等。整個項目計劃投資建設逾2500萬元,預計年收入可達900萬元,將于2023年10月正式對外運營。“民宿的興起可以起到傳播本地文化的作用,同時帶動當地民俗、飲食等一系列傳統鄉村文化發展。”該負責人表示。

                  作為農業大鎮,南沙欖核鎮立足于南沙區這片沃土,圍繞“星海文化、香云紗文化、嶺南水鄉文化”為主題,探索“農文旅”模式,加速“百千萬工程”落地,讓新農村迸發出新活力,展現出新面貌。

                  浸潤于星海文化、嶺南水鄉文化、香云紗文化之中,如今的欖核鎮從“要資源謀發展”轉變為“以貢獻謀發展”,將各類特色資源串珠成鏈,打造與星海紅色文化深度融合的旅游業。未來,下好特色“文化棋”,欖核“農文旅”將接續開啟新篇章。

                  南都廣州新聞部出品

                  采寫:南都記者 莫郅驊 實習生 鄭珺然 

                  通訊員:彭楚倩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標簽:

                  上一篇:?折斷兵馬俑手指獲輕判緩刑5年,美國男子向中方致歉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