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財經 > 詳情

                  發展產業追求質量三產融合|看貴州鄉村特色產業邁向“三變”

                  2023-08-14 08:57:42來源:當代先鋒網

                  立秋前后,從黔東門戶到烏蒙高原,從苗嶺侗寨到黔中腹地,黔貴大地廣袤田野愈加忙碌,鄉村特色產業加速推進的火熱實踐,折射出令人欣喜的一系列變化——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一片“金葉子”飄香海內外,“遵義紅”與“湄潭翠芽”茶葉品牌轉型升級,助力湄潭縣成為聞名國內外的“中國茶鄉”。

                  一粒“小珍珠”閃耀大市場,興仁薏仁米全產業鏈領跑業內,興仁市成為實至名歸的全國最大的薏仁米種植、加工和產品集散地。

                  …………

                  8月初,湄潭縣復興鎮隨陽山村的茶園里,采茶工正在進行大宗茶機采。

                  省委十三屆三次全會提出:“強化產業振興助農增收,聚焦品種品質品牌,做足‘土特產’文章,推動農業‘接二連三’,加快建設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強省。”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從發展產品向發展產業轉變,從追求數量向追求質量轉變,從發展一產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轉變的“三變”……逐步告別多年前的“提籃小賣”、賣“農字號”“原字號”產品,現在,貴州鄉村特色產業全鏈條、新業態呈現加速發展新態勢。

                  產業培育新風景

                  8月10日上午,凱里市舟溪鎮大塘村村委會副主任王如錦蹲在“稻魚共生”水稻田邊察看水稻長勢。伴隨著稻田里魚兒吐出的水泡聲,王如錦喜滋滋地說,準備繼續“大干一場”。

                  看著眼前“稻在水中長、魚在稻下游”的田園景色,凱里市委常委、副市長、大塘村第一書記夏誠俊談起這段大塘村稻漁綜合種養產業的發展歷程,繪聲繪色講述踐行大食物觀,用一粒米、一條魚帶火一個村的產業發展故事。

                  8月10日,凱里市舟溪鎮大塘村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基地稻香魚肥。

                  大塘村是舟溪鎮一個較為偏遠的行政村,當地山環水繞、光照充足,盛產優質稻米。夏誠俊介紹,2022年,由村集體經濟公司流轉20畝土地,示范開展現代稻漁綜合種養,發展訂單農業。經測算,一畝水稻田的產魚量達到200多斤,是傳統模式的3倍以上。今年,全村繼續擴大面積至50多畝,預計為集體經濟增收20萬元以上。下一步,村里打算發展農旅融合項目,把更多產業增加值留在大塘村。

                  作為貴州稻田魚的主產區之一,凱里市的稻田魚產業從傳統農業“一品”變身現代農業“一業”背后,是當地探索形成現代鄉村產業體系的鮮活實踐。如何破解困擾不少鄉村面臨的布局散、鏈條短、效益低、銷路窄等難題?凱里稻田魚出圈帶來的啟示是,加快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將一個個產業特色村、特色項目培育成鄉村產業新風景,實現鄉村產業高質量跨越式發展。

                  凱里稻田養魚。凱里市委宣傳部供圖

                  當前,貴州鄉村特色產業正從發展產品向發展產業轉變,產品和產業字面看來一字之差,內里文章則蘊藏著鄉村特色產業發展的密碼。

                  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生產穩定、特色種植業做優做精、生態畜牧業打響品牌……隨著貴州鄉村特色產業發展活力不斷增強,變身“強磁場”,吸引初加工、倉儲保鮮、包裝運輸、電商銷售等產業向產區聚集,廣大農民不僅在家門口從事熟悉的產品生產,還紛紛投身加工、分選、倉儲、包裝、運輸、電商銷售等新產業新業態,在希望的田野上奏響產業“振興曲”。

                  量質齊飛新理念

                  前不久,玉屏自治縣在朱家場鎮混寨村舉辦2023年黃桃展銷推介會,全縣“搶鮮”上市的1.8萬畝鮮美甘甜的黃桃掀起新的銷售熱潮。“中國黃桃之鄉”玉屏,是貴州著名的黃桃產區,躋身國家現代農業(桃)產業技術體系示范縣,“玉屏皇桃”獲得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成為當地果農穩定增收的“黃金果”。

                  玉屏舉行2023年黃桃展銷推介會。

                  8月初,一大早,朱家場鎮混寨村楊德仙家庭農場的種植基地里,該家庭農場負責人楊德仙就帶領村民忙碌起來。“目前,每天發貨的黃桃在3000斤以上,主要銷往縣內外的商超和水果批發市場。”看著才下枝頭又要打包發貨的一筐筐黃桃,喜迎大豐收的老楊一臉笑意。

                  端穩“果盤子”,立足當地特色,玉屏自治縣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特色產業優勢,千方百計助力黃桃產業穩產增效、提升品質、打造品牌,培育黃桃種植合作社、家庭農場,帶動小農戶銜接大市場,全力做好黃桃“土特產”大文章。

                  采摘黃桃。

                  順應鄉村特色產業從追求數量向追求質量轉變的趨勢,貴州各地積極探索從數量增長邁向質量提升的轉化路徑,讓更多優質特色農產品熱銷國內外。茶葉作為貴州第一大出口農產品,出口額連續3年同比增長超100%,全省700萬畝茶園成為“綠色銀行”,茶產業轉型升級勢頭強勁;今年,22萬畝質優價高的鎮寧蜂糖李實現產值近30億元,當地成千上萬農民圓了家門口就業和增收的愿望。

                  貴州各地鄉村特色產業發展勢頭強勁,數量和質量并舉的新理念蔚然成風,聚焦政策支持、科技扶持和項目保障發力,推動特色產業提檔升級,培育出一個個特色產業樣板,“一縣一業”“一鎮一特”“一村一品”覆蓋的農戶越來越多。

                  三產融合新天地

                  8月清晨的陽光照耀下,放眼惠水縣好花紅鎮弄苑村萬畝佛手瓜產業園基地,滿目綠意涌動宛如山水畫卷,瓜藤上一個個成熟的佛手瓜等待采摘,村民們忙著采收、分揀、裝車。在不遠之處的弄苑村佛手瓜交易中心,這一原生態美味通過物流運輸便捷走向廣州、深圳等大城市市民的餐桌,實現山里種、海邊賣。

                  “曾經弄苑村沒有特色產業,如今以佛手瓜種植產業為特色,目前可采摘面積超過2600畝,全村家家戶戶從事佛手瓜種植、銷售等相關產業。”弄苑村村委會主任汪昌說,這幾年,廣州市荔灣區投入東西部協作資金,在弄苑村建成冷庫、交易平臺等基礎設施,帶動全縣佛手瓜種植面積超過5萬畝。同時,還引進廣州企業協助銷售,在廣州開設5家直營店,并與省外59家批發檔口達成代銷合作,佛手瓜銷路更加寬廣。

                  8月8日,惠水縣好花紅鎮弄苑村佛手瓜交易中心,等待打包裝車的佛手瓜鮮嫩欲滴。

                  佛手瓜全產業鏈不斷延長,是惠水縣推動鄉村特色產業發展的生動見證。巧借粵黔協作東風,當地積極引入龍頭企業,發展精深加工,提升附加值,研制出佛手瓜護肝飲品等廣受粵港澳大灣區市場歡迎的產品;同時,還聯合廣州科研團隊開展科研攻關,為惠水佛手瓜產業提質升級插上“科技翅膀”。

                  黔貴大地廣大鄉村,奮筆描繪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新篇章,拓展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賣產品升級為賣體驗、賣風景的案例數不勝數,一舉帶動了鄉村旅游、餐飲、民宿、康養等產業大踏步發展。

                  地處鎮寧自治縣扁擔山鎮小抵拱村的鎮寧花果山農旅融合示范園,眼下,大批游客蜂擁而至,置身一個花果飄香的童話世界,體驗山居生活樂趣。示范園負責人胡正明介紹,不少周邊村民接受技能培訓后,在家門口的示范園就業,目前總共實現務工收益上百萬元。

                  鎮寧花果山農旅融合示范園。

                  類似的產業融合故事在貴州各地精彩演繹。筑牢“一產”根基,推動“二產”升級,壯大“三產”規模,貴州正推動發展一產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轉變,打造高品質、有口碑的鄉村特色產業,融出一片農業增效、農村增美、農民增收的新天地。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向淳

                  編輯 楊羽

                  二審劉義 何濤

                  三審 田旻佳

                  標簽:

                  上一篇:金界傳奇:黃金依托1910、1905支撐逢低買入!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