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財經 > 詳情

                  【央媒看沈陽】來勝村里尋稻香

                  2023-08-11 22:04:01來源:新華網

                  夏秋時節的八月,沈陽南部蘇家屯區八一街道來勝村的千畝稻谷田里,輕風送來陣陣稻香。稻田旁一位長得精瘦、說話詼諧幽默的干練老頭,正在和村民們拉著家常。

                  老頭58歲,名叫宋慶良,2007年當選來勝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外人眼里,宋慶良是遠近聞名的致富帶頭人,但人們也許想不到,上任之初的他曾遭到村民們的普遍質疑。


                  (資料圖片)

                  老宋上任伊始的信任危機,源自對幾十年傳統的“背叛”。

                  圖為宋慶良(右)和村民在一起。(受訪者供圖)

                  20世紀50年代,來勝村水稻風光一時。但到了80年代,規模小、沒品牌的來勝水稻種進了死胡同。村民于廣文清楚記著2007年剛嫁來時的苦日子,“一畝地,費勁巴力忙活一年才剩300塊錢。”

                  “得先讓大家富起來,扣大棚種瓜果蔬菜產出高、效益高,能讓農業種植走出傳統,鄉親們不用再靠天吃飯,還能多賺錢?!北е@種想法,宋慶良帶領村委會一班人多地取經,帶回了“設施農業”四個字。

                  哪想到,村民的抵觸超出預想。“懶得干,能多賺幾個錢?”“老實種地得了,別弄花里胡哨的!”“緊巴日子哪來閑錢?”……一時間,各種質疑沖向老宋。

                  面對這些質疑,宋慶良選擇用行動來回答。沒錢,宋慶良就一趟趟跑信用社申請貸款;懶得干,宋慶良就一家家動員,找愛干的先帶頭;作物賣不出去,宋慶良主動聯系銷售企業。第一筆錢揣到口袋里時,村民們緊鎖的眉頭舒展開了。

                  如今的來勝村也從村集體負債100多萬元的貧困村,變成村集體存款超過500萬元的富裕村。3000畝大棚年產值3500萬元;4000畝高標準水稻年產520萬斤;150畝采摘園每年吸引游客過萬人。曾感嘆“沒盼頭”的于廣文打理著2個溫棚和2個冷棚,“油麥菜、油菜十幾天一茬,一棚能賣三四萬元,一年能賺十幾萬?!?/p>

                  圖為來勝村的稻田畫。(受訪者供圖)

                  來勝村水好、土好,鄉親們有濃厚的水稻情結。帶領村民富起來的宋慶良感悟到,農民的看家本領不能忘,在增收致富的同時,自己的“飯碗”也要端牢。2013年他出其不意地殺了一記“回馬槍”:種高標準優質水稻。

                  這一次,村民們選擇無條件支持宋慶良。

                  要種好水稻,來勝人有三個“法寶”:藏糧于技、規模經營、電商銷售。

                  圖為來勝村種植的新品種水稻。新華社記者劉藝淳攝

                  2013年,蘇家屯區為來勝村派駐村工作隊時,結合產業實際選擇了遼寧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駐點科技特派員李躍東一頭扎進稻田,選擇適宜技術、普及農技知識。10年間,李躍東共為來勝村培養科技帶頭人35人,技術骨干力量420人。

                  稻香引來金鳳凰,來勝村引進了深圳的一家米業公司搞起規模經營。為讓村里的農產品賣得更好,來勝村駐村第一書記關俊龍帶頭接通電商產業鏈,讓稻米、棚菜及其深加工產品俏銷全國。農戶、生鮮公司、批發市場的產業組合,讓農產品從田間地頭送至北京、河北等地的餐桌。

                  “做起電商,銷路不愁了,還吸引了50多名大學生回村創業?!彼螒c良自豪地說。(記者于也童、劉藝淳)

                  標簽:

                  上一篇:搞逃逸式辭職,張華宇案一審宣判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