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方然
銀行降息又來了,這次的主角是3家股份制商業銀行。
近日,浙商銀行、恒豐銀行、渤海銀行3家銀行密集發布了調整人民幣存款掛牌利率公告。第一財經記者發現,本輪降息中,中長期定期存款利率下調幅度相對較大,其中,渤海銀行3年期整存整取定期存款由3.25%調整為2.95%,下調了30個BP。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業內普遍認為,這是繼4月多家中小銀行降息后新一輪“補降”。與4月存款降息潮以中小銀行為主不同,此輪3家都是股份制商業銀行,也是此前國有大行、股份行中僅存的存款利息“高地”。隨著這3家銀行降息落地,至此,國有行、股份行定存掛牌利率告別“3%時代”。
告別“3時代”
5月初,上述3家銀行官宣降息,下調幅度在10~30BP不等。
浙商銀行最新公告顯示,自2023年5月5日起,調整人民幣存款掛牌利率,3個月、半年、一年、兩年、3年和5年的個人定存整存整取掛牌利率分別下調13個BP、14個BP、10個BP、10個BP、10個BP和30個BP至1.30%、1.55%、1.85%、2.40%、2.90%和2.95%。
與此同時,渤海銀行宣布,兩年期、5年期整存整取利率均下調25個BP至2.40%、2.95%;3年期整存整取由3.25%下調為2.95%,下調30個BP。恒豐銀行官網也發布消息,3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下調為2.95%。
第一財經記者注意到,此次降息后,股份制商業銀行掛牌利率全面退出“3時代”。以此前利率相對較高的3年期定期存款整存整取來看,渤海銀行、恒豐銀行、浙商銀行相應利率此前分別為3.25%、3.1%和3%,此次下調至2.95%、2.95%、2.9%,均跌至3%以下。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此次3家銀行下調后利率仍高于一些頭部銀行。例如,浙商銀行5年期整存整取利率調整后為2.95%,比招商銀行同期限2.65%左右的利率,高出約30個BP。
為何密集下調?
有機構認為,近期銀行密集下調存款利率是去年的“補降”。
去年4月,人民銀行指導利率自律機制建立了存款利率市場化調整機制,引導自律機制成員銀行參考市場利率合理調整存款利率水平。隨后9月,國有6大行及部分股份制銀行下調了部分期限定期存款利率,亦有部分地區地方銀行跟進。但仍有許多銀行因擔心客戶流失,保持觀望狀態。
今年4月,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發布的《合格審慎評估實施辦法(2023年修訂版)》(下稱《辦法》)成為不少銀行加入降息大軍的“導火索”?!掇k法》增加了“存款利率市場化定價情況(扣分項)”。其中明確,若銀行各關鍵期限定期存款和大額存單利率季度月均值較上年第二季度月均值調整幅度低于合意調整幅度的,在“定價行為”得分(總分100分)基礎上扣分。有業內人士指出,這進一步推動了更多銀行下調存款利率。
除政策方面因素,凈息差收窄也是不少銀行主動調降存款利率的原因。銀保監會公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末,商業銀行凈息差為1.91%,同比下降17個基點,這也是自2010年以來年末凈息差首次跌破2%。從2022年年報來看,據Wind統計,42家A股上市銀行中,36家銀行凈息差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占比達85.71%。
而此次下調利率的3家股份行凈息差也壓力重重。年報顯示,2022年浙商銀行凈息差為2.21%,同比小幅下降6BP,2023一季度較2022年第四季度再降5BP至1.97%;渤海銀行凈息差為1.5%,較2021年下降了22BP。
有業內人士分析,凈息差不斷收窄與存款端、貸款端兩方面均有關。一方面是市場利率整體走低使得銀行利息收入下降,另一方面是客戶存款增加導致利息支出上升。
從負債端來看,定期存款占比提高進一步抬升銀行綜合負債成本。開年以來,M2同比增速處于歷史相對高位,1~3月M2增速分別為12.6%、12.9%、12.7%。新增存款規模較往年同期也出現大幅上升,1~3 月新增人民幣存款15.4萬億元,較去年同期的10.9萬億元增長明顯。與此同時,經濟恢復初期,企業活期存款維持低位,導致“M2-M1”剪刀差持續走擴。居民及企業定期存款(含結構化)占比持續攀升至69.1%,存款定期化走高,活期存款走低,進一步抬升了銀行綜合負債成本。
從資產端來看,LP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下行,疊加讓利實體經濟等因素,貸款利率下行幅度較大。根據央行日前披露,今年以來,人民銀行引導市場利率下行0.1~0.15個百分點,帶動一季度企業貸款利率同比下降0.21個百分點至4.4%,為有統計以來的記錄低點。
存款利率是否會進一步下調?
不少機構認為未來存款利率還有走低的可能。
一方面,從凈息差“警戒線”來看,部分銀行后續確有必要下調存款利率。MPA(宏觀審慎評估體系)考核要求,凈息差不低于1.8%評100分,低于1.8%且不低于0.8%評分為60到100分不等,0.8%以下為0分。2022年第四季度,商業銀行總體凈息差為1.9%,不少銀行可能已經觸及凈息差“警戒線”,必須想辦法,以提高貸款利率或降低存款利率的方式擴大凈息差。
另一方面,從監管端來看,除通過修訂自律機制引導銀行降低掛牌存款利率外,存款成本管控還有“后手牌”。此前,由于吸存攬儲競爭激烈,高息協定、通知存款較為普遍。有銀行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目前這種“類活期”存款占銀行存款約在20%,也成為推動銀行負債端成本上升的因素之一。 光大證券金融行業首席分析師王一峰指出,存款成本管控方面,“類活期”存款是重要抓手。
王一峰預計,進入二季度,監管會繼續加強負債成本管控,特別是對成本高企的超利率自律上限企業存款進行定價管控,對于存款定價自律管理最有可能的是對協議存款、通知存款等創新活期存款出臺政策“壓量控價”。
從后續調降方式來看,中泰證券固定收益分析師肖雨認為,相比于下調存款基準利率或MLF(中期借貸便利),更有可能的方式是存款利率跟隨貸款利率自行調降。2019年LPR改革以來,1年期LPR由4.31%降至3.65%,累計下行66BP;10年期國債收益率中樞大致由3.1%降至當前2.9%,下行約20BP。存款利率黏性較強,下行幅度明顯不及LPR,導致凈息差由2.17%降至1.91%,壓縮約26BP。在當前息差承壓背景下,存款利率可以跟隨貸款利率自行調降。
不過,這一過程仍存在不確定性。國盛證券在研報中指出,目前銀行負債成本有調降的必要性。但也需要看到,過去幾年銀行負債之所以沒有有效的調降,是由于存款利率市場化之后,銀行為競爭市場份額,被迫提升存款利率。特別是在央行貨幣政策變化有限的情況下,存單和資金利率并未趨勢性下降,這拉高了理財、貨基等產品收益率,進而也使得存款難以出現趨勢性下降。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