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財經 > 詳情

                  每日觀點:從年報看中小銀行的化險、重組與發展

                  2023-04-26 19:06:03來源:新金融聯盟NFA

                  近期,由硅谷銀行倒閉引發的歐美銀行業風險持續發酵,不禁令人躬身自省,我國銀行業特別是那些曾經歷“重組新生”的中小銀行風險防范和穩健經營做得如何?

                  從2019年至今,先后有四川銀行、山西銀行、遼沈銀行、中原銀行以新設或吸收合并的模式,整合省內規模較小、資質較弱的機構,實現了“抱團取暖”。恒豐銀行、錦州銀行,通過引入戰略投資者注入資金和增信,用改革重組方式處置了重點風險。蒙商銀行則是通過發起設立新的銀行,并收購承接原包商銀行總行的業務和內蒙古自治區內資產負債的模式進行重組,是問題銀行中處置風險最徹底的一家。


                  (相關資料圖)

                  近期,恒豐、中原、蒙商等銀行發布了2022年年報。我們從年報數據入手,系統審視一下這些“重組新生”銀行化險重組的成效,以及未來發展所面臨的挑戰。

                  一、重組銀行2022年成績單

                  從年報數據看,各家重組銀行承受住了2022年疫情反復沖擊和經濟形勢嚴峻復雜的巨大壓力,交出了一份不錯的成績單。

                  主業“造血”能力恢復

                  恒豐銀行營收規模增長,盈利水平提升,收入結構持續改善。2022年末資產總額超1.33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9.39%;實現營業收入251.20億元,同比增幅5.20%;實現凈利潤67.31億元,增幅6.03%;ROA和ROE分別為0.53%和5.81%。

                  蒙商銀行連續兩年實現盈利,資產負債持續優化,收入結構進一步改善。2022年末資產總額1762億元,增長6.43%,其中存款余額較年初大幅增長20.10%;利息凈收入、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占營業收入的42%,較2021年提高16個百分點,主營業務“造血”能力提升。另外,生息資產規模和占比持續提高,同業負債依賴度大幅降低。

                  中原銀行在完成吸收合并后,保持了較好的盈利能力,資產總額突破萬億大關。截至2022年末總資產1.33萬億元;實現營業收入256.11億元,同比增幅32.8%;實現凈利潤38.25億元,同比增幅5.3%。中原銀行還嚴控了同業負債比重,資產負債結構持續優化。

                  山西銀行尚未公布完整年報,公開數據顯示,2022年末資產總額3204億元,較成立初期增加565億元;負債總額2986億元,較成立初期增加589億元;營業收入超過30億元,各項監管指標全面優化。

                  不良率持續下降

                  恒豐銀行不良率為1.81%,較上年末下降0.31個百分點,從2019年開始連續16個季度穩定下降;撥備覆蓋率152.46%,較上年末增加0.90個百分點;資本充足率11.99%,保持穩定。

                  蒙商銀行不良率為2.49%,較上年末下降0.43個百分點,同樣自2020年成立以來保持下降態勢;撥備覆蓋率212.98%,資本充足率13.49%,整體來看指標優良且遠超監管要求。

                  中原銀行不良率為1.93%,較上年末下降0.25個百分點;撥備覆蓋率157.08%,較年初提升3.59個百分點,資本充足率11.83%,較年初下滑1.47個百分點。

                  二、重組銀行三年化險轉型成效幾何

                  這些重組銀行,從2019年開始經歷了“脫胎換骨”的過程,引入戰略股東優化股權結構、剝離處置不良資產“輕裝上陣”、更換高管團隊提升核心能力、調整發展戰略聚焦主責主業等,當前進展如何?

                  引入戰略股東實現股權結構優化

                  部分問題中小行的主要“病因”就是股東股權亂象。開展關聯交易、隱瞞關聯關系、長期占用資金等違法違規行為,加劇了這些中小行的經營風險。因此,引入戰略投資者實施增資擴股,往往是中小行風險處置和改革重組的重要一步。

                  ※表格中機構順序以重組時間先后排列

                  從表中可以看出,這些銀行引入的戰略投資者都以國資為主,基本形成了“制衡合理、多元高效”的股權結構。國資接盤入股對于不良資產剝離、引入外部監督、提升治理效率、加強抗風險能力、實現原有股權的平穩轉移和退出等都起到了積極作用。

                  其中,恒豐、蒙商、遼沈銀行除了地方國資背景的股東之外,還引入了中央匯金和存保基金,錦州銀行引入了由央行實控管理的成方匯達,更有利于股東相互監督及央地資源協調。特別是恒豐和蒙商銀行,引入了建設銀行(行情601939,診股)、徽商銀行和大華銀行,也便于引進行業先進的經營管理理念。

                  多種方式剝離處置不良資產

                  六家銀行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通過剝離等方式處置歷史不良資產,在此基礎上承接原有的債權債務,既化解了歷史包袱,又保持了業務平穩過渡,使得重組后的銀行有了真正從頭再來的機會。

                  除了表中列出的一次性剝離處置措施外,各家銀行后續又進一 步完善了不良資產管理體系,強化貸后管理、不良資產管理等職能,通過清收、核銷、訴訟、債權重組等方式,努力壓降不良資產。

                  更換高管團隊

                  對于這些重組銀行而言,從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和頭部城商行中引入高水平的管理團隊,吸收先進的行業管理經驗,可以迅速搭建起公司治理的“四梁八柱”,復制成熟的風險管理模式和內控體系,實施內部管理和業務流程的再造,為未來長期穩健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其中,恒豐銀行在再造工作起步時,引入了時任中國銀行(行情601988,診股)山東省分行行長王錫峰作為行長(已于2022年8月轉任青島農商行董事長)。錦州銀行在2020年10月聘任的經營管理層,董事長、行長和多位副行長、首席財務官在工商銀行(行情601398,診股)任職過。

                  蒙商銀行作為新設立且獨立于原問題銀行的法人主體,得到了建設銀行的系統援建支持,實現了平穩過渡,日常經營管理邁入正軌。他們借鑒了建行的全面風險管理模式,主動風險管理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另外,四川銀行的首任行長鄭曄曾在工商銀行多個分行擔任管理職務,幾位副行長均來自于建行四川省分行。遼沈銀行的董事長和行長均出自招行系統。

                  發展戰略聚焦主責主業

                  對于中小銀行而言,超出經營能力范圍的異地展業和盲目擴張,是導致風險累積的一大主因。監管部門近年來一再強調中小銀行的發展方向,要扎根在當地,做小、做細、做實,聚焦在小微企業和“三農”以及個人金融服務,滿足當地企業和居民的金融需求。

                  特別是這三年的化險重組初期,恰好也是全國抗擊防控新冠疫情、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時期。重組銀行整體上落實了穩經濟大盤和金融助企紓困的各種政策要求,幫助市場主體紓困解難,支持地方經濟發展。

                  三、“重組新生”銀行未來如何走?

                  2023年是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開局之年,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在《一季度CF40宏觀政策報告》中指出,從一季度經濟數據來看,我國經濟呈現溫和復蘇態勢,但內生經濟增長動力較弱,需求不足仍是主要矛盾,私人部門消費和投資乏力。

                  在這樣的宏觀環境下,受制于地方政府債務和地方經濟發展,區域性中小銀行的經營壓力進一步加大。同時,受大中型銀行服務下沉、互聯網平臺金融業務發展、信用信息“斷直連”等多方面影響,業務空間受到一定擠壓。

                  整體看,中小銀行仍面臨著較大的潛在風險。對于上述中小銀行來說,遠未到松一口氣的時候,仍需進一步夯實化險重組成果,提升核心競爭力。我們有如下建議:

                  加強資本補充力度,拓寬資金來源渠道

                  和大型銀行相比,中小銀行的資本補充渠道較為有限,資本充足率相對較低,資本補充壓力較大。銀保監會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四季度,城商行資本充足率為12.61%、農商行資本充足率為12.37%,低于大型銀行、股份制銀行的資本充足率。重組銀行中,除蒙商銀行資本充足率在13.49%之外,其他行均低于行業平均水平。需要內外資源結合補充資本,利用好優先股、可轉債、二級資本債等工具,同時發揮好中小銀行專項債的補充資本作用。

                  《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的頒布,使得較為依賴同業負債的中小銀行,面臨融資成本上升的風險。重組銀行中,恒豐、蒙商、四川、山西、中原銀行均獲得了聯合資信的主體長期信用AAA評級。目前,在全國120多家城商行中,僅三分之一獲得主體信用AAA評級。從側面印證了上述問題銀行化險重組的成效,獲得了資本市場的認可。未來,這些銀行需加強同業合作,拓寬融資渠道,降低融資成本。

                  汲取硅谷銀行教訓,做好風險防范

                  硅谷銀行的破產,不是因為資產質量,而是整體的資產負債經營管理出了問題。這也警示中小銀行,在特色化經營的同時必須選擇可持續發展的客戶群或行業,平衡好差異化競爭戰略與業務集中度高企的風險。要探索符合自身戰略定位和業務能力的經營路徑,將服務重點放在小微、三農和社區等增量群體方面,使得客戶結構、業務結構、資產負債結構在保持特色的同時有較好的平衡。

                  與領先銀行加強合作,推動數字化轉型

                  當前,數字化轉型已經成為商業銀行的“必答題”。在銀保監會發布的《關于銀行業保險業數字化轉型的指導意見》中,鼓勵大型銀行加快向中小銀行輸出風控工具和技術,支持不同規模、稟賦的機構建立與經營特點相匹配、與風險管理能力相適應的數字化轉型路徑。在這方面,恒豐銀行和蒙商銀行,通過與建信金科的有效合作,推動“恒心”工程、新一代業務系統等項目的建設,以拓寬業務范圍、提升風控能力、降低業務成本。

                  進一步做深做強零售業務

                  工行、建行、招行這些向重組銀行輸出團隊和經驗的大行,顯著特色就是行業領先的零售業務占比。因此,上述銀行應加快實施“以客戶為中心”的大零售戰略,整合行內資源,實現精確獲客、精細管理與精準營銷,實現全渠道統一經營,推動業務體量、客戶體驗的雙提升,努力彌補業務和產品單一、非息收入占比較低的經營模式短板。

                  標簽:

                  上一篇:三月三山歌普法入人心
                  下一篇:最后一頁